|
- 2013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谈起诗词创作,王金柱老人滔滔不绝。 本报记者 李榕 摄 |
|
“一天不写就感觉手痒痒,心里空荡荡的。”78岁的王金柱,一天学也没上过,退休10余年间,老人手拿字典笔耕不辍,写诗1000余首,先后在《农村金融》、《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 8月18日,记者来到德城区马市社区爱帮敬老院。78岁的王金柱老人住在2楼的一间单间里,房间内陈列着一些简单的家具家电,床头的写字台上铺满了正在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里是我发表过的作品,有一大摞。”老人家如数家珍:这是在《金桥》第4期发表的《圆梦》,这是在《前哨》(《山东文学》的前身)发表的《老伴颂》……王金柱将这些最珍贵的报纸、期刊全部码得整整齐齐,按发表顺序摆放在专门制作的陈列柜里。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只能一手拿字典、一手拿书。”王金柱说,他出生在夏津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喜欢诗词创作,爱读孔子的书籍,但由于家境贫寒,一天学堂也没上过,只能靠自己查字典慢慢积累、摸索。1994年从夏津县农村信用社退休后,老人更是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诗词,他还自掏腰包参加了中国老年大学诗书画专业的学习。每当有了创作灵感,他顾不上白天劳累,总要修改满意后才休息。为了写出好句子,他翻阅词典,请教喜欢诗词创作的朋友,反复修改,再拿给大家一起“检阅”。每当写出一首好诗,他都兴奋得睡不着觉。 “其实我也写不出高深的诗词,都是自我消遣的顺口溜罢了。”谈起诗歌写作,王金柱很谦虚地说。10余年间,他的诗词写了1000余首。此外,王金柱还喜欢在附近的公园、广场遛弯,他说他每天至少要用3个小时来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只要有灵感,都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他说:“哪怕一天没有拿起手里的笔,写写画画,生活里就像是缺少了点什么,浑身没劲儿。” 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老人还是坚持每天写作。当别人问及王金柱老人每天这么辛苦图个什么时,他说:“人活着,其实就是活个精气神。活到老,学到老。”老人家还有个愿望,希望有书法家愿意将他的诗词写出来,一起传承诗词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