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近期,随着金榜题名一同而来的升学宴持续火热。在济宁等地,现在只要是有一定规模、菜品质量好的饭店几乎每天都有家庭摆升学宴。在一家酒店业务清单中,升学宴占了七成。有的升学宴能摆出近二十桌,不少酒店要提前半个月预约。而参加宴请的人则苦不堪言,一位市民在一个月内已花掉数千元。 金榜题名,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国人而言,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但随着喜宴的不断扩大,却有些“变味”了。 一位受访者回忆说,几年前,升学宴也有,但那时都是家里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才喊上几个朋友和家人一起聚一聚,不像现在,但凡孩子上个大学就要大摆宴席。而且那时也不能说是礼金,只是说给孩子凑点学费和生活费,没有攀比之意。 另一位受访者说,原来喝个喜酒也就随二百元礼金,可现在参加一场升学宴,动辄要三五百。随少了礼金没面子,悄然的攀比之中还隐藏着更多充满深意的内容,例如领导干部子女的升学宴,则不仅仅是宴请那么简单。 升学宴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火爆,有些已逐步演变成一种炫耀性消费,成了人情债循环的一种借口和不良社会风气。升学宴应止于亲情,而不是崇尚吃喝和排场,尤其是对于公职人员而言,易滋生诸多不正之风。整个社会要通过领导示范、加强监督等举措合力寻求改变。 (作者为本报济宁站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