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 张国华 在商埠区经二纬三路通惠街的东首,至今还有一处山东省历史最悠久且至今仍在使用的专业戏剧演出场所——北洋大戏院。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大戏院,一百余年来历经几次不同规模的维修和改造。最初名为“兴华茶园”,由一个木料场改建而成;1923年改建为楼台建筑,有池座、包厢、边排。这个时期,大戏院先后改称为“商乐舞台”、“聚华戏院”,由济南“庆乐班”为班底主演河北梆子,班主是董希珍。随着发展,他的科班梆子,京剧的西皮和二黄两个声腔系统已修炼成仙,演员大都功夫瓷实、戏路宽广;1934年,历城人马寿荃出任经理,将“聚华”定名为“北洋大戏院”;1951年改为“实验剧场”;1953年,原剧院全部拆除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外貌为仿古建筑的民族形式,也就是现在北洋大戏院的外貌;次年正式开业,定名为“人民剧场”;1992年恢复“北洋大戏院”的原有名称。 据记载,北洋大戏院经常以重金礼聘著名演员来演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及金少山、余叔岩、李万春、袁世海、张君秋、方荣翔、侯宝林等赫赫有名的名角儿都曾在此献艺。上世纪四十年代,武生袁金凯、武旦俞砚霞、花脸蒋少奎加入了北洋的班底,更让北洋如虎添翼,在海内外梨园界和广大戏迷中享有较高声誉,至今仍是戏迷票友聚集的场所。 北洋大戏院的建筑颇具民族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要素。正门上边是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庑殿顶,下面四根大红柱作框架,配以画栋和垂花门廊等加强了建筑物立面的传统艺术效果,使得整个建筑浓墨重彩,古朴厚重;内部构造也别具匠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戏院改建舞台时,发现了舞台下面有十口大瓷缸,也就此揭开了大戏院回音效果极佳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