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9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老舍故居院里的石榴树和老屋。 |  | 老舍故居里的水井。
|
|
老舍先生与济南的情谊深厚。他在济南前后住了四载,有过四个住处,但这四个住处要么已经不在,要么当时只是暂住。唯有南新街54号(现在的58号),老舍先生却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光阴。
文/见习记者 万兵 片/本报记者 王鸿光 平凡无奇的小院,承载老舍多姿时光 南新街58号看起来跟周围的小院没什么不同。如今的南新街已难见红砖青石,而是统一用泥灰砌过,并粉刷成淡淡的橘黄色。路面也是平整开阔的柏油路。 1931年夏到1934年秋,老舍先生带着新婚的妻子胡絜青租住在这里。那时这里还是南新街54号。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承载了老舍先生诸多的人生大事。 在这里,老舍与胡絜青度过了新婚后的幸福时光;也是在这里,老舍夫妇收获了他们丰硕的爱情之果——长女舒济,没错,这“济”便是“济南”的“济”,由此也可见老舍先生对济南感情之深;在这里,老舍先生还创作出大量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短篇小说集《赶集》中的十几个短篇,还有大量的幽默诗文。 老舍先生喜爱济南,在自传中曾经亲切地称济南为“第二故乡”。济南人也爱老舍,因为老舍把济南形容得如此之美:“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座平凡的小院也因曾经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居住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没事儿就喜欢坐在墙根下享受日光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最好的指路人。“住这儿的人家姓徐,早就搬走了,这里现在已经被政府收购了。”周围的居民对小院的情况很熟悉,“说是要建个老舍纪念馆,现在还没啥动静。”
让“猫球姑娘”香消玉殒的水井还在 真正走进这个小院才发现,由于徐家搬走已经半年有余,整个院子看起来缺了些“人气”,泛着一股潮湿的味道。老舍先生在此居住时,还有个“二道门”,早已被拆除,显得整个院落倒也更亮堂些。 门一开,惊动了在这里安家的一些野猫,顿时叫声此起彼伏,倒是让人想起了老舍先生在《猫》中写到的对“猫儿恋爱”的困扰:“赶到猫儿们一讲起恋爱来,那就闹得一条街的人们都不能安睡。它们的叫声是那么尖锐刺耳,使人觉得世界上若是没有猫啊,一定会更平静一些。” 但是老舍先生又爱猫。1934年8月,老舍离开齐鲁大学之际,曾在这座小院里留下一张“全家福”,并在背面题诗一首,其中“篮里猫球盆里鱼”一句就提到了自己养的一只小母猫——猫球。猫球正是寓言式长篇小说《猫城记》的灵感源泉。可惜“天妒红颜”,猫球姑娘大热天趴在院中井盖上纳凉时,不慎失足掉入井中淹死了。事后老舍先生把它打捞出来葬在了院内花丛中。 而罪魁祸首——这口让猫球姑娘“香消玉殒”的井至今仍存留在院子中央的石榴树下。打开井盖子,一根麻绳牵着一只小桶,落在水面上。打桶水上来,井水依然清澈,还透着一股子清凉,暑天里用这井水洗把脸,热气也顿时消退了一半。这井水当年也为老舍先生泡茶浇花提供了方便。 由于长期失修,小院难免有些杂乱,东北角和院子中间胡乱堆砌着一些废砖。几棵香椿树倒是长得很茁壮,院子中央一棵石榴树也已经结满了果实,红红黄黄的石榴还没咧开大嘴,每个都比拳头大,沉甸甸地坠着枝杈,低头望着树下的水井。 院子的东、北、西三面都有房屋,如今也早已人去屋空。“重新修建的时候,东屋和西屋可能都要拆。”小院如今的看守人孟庆荣说,“西屋被之前的住家改了一下,临街开了门窗,就成了个商铺门面。” 现在,小院里各屋的门都紧锁着,透过北屋门缝,可以看见屋子里空荡荡的,只在中央摆着一张大桌子。老舍当年就住在北屋,他在南窗下放一张书桌,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老舍曾冒着酷暑,头缠湿毛巾写作 提及创作,不得不说说老舍的勤奋。老舍之子舒乙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及父母的一件轶事:父母新婚第二天,父亲便跟母亲约法三章——“每天早上起来不要跟我说话,我绝不是跟你吵架,我得想我那两千字。” “我每天早晨七点动手,写到九点;九点以后便连喘气也很费事了。平均每日写两千字。”老舍在自传中提到。 老舍先生在这小院里真切地体会着济南酷暑的炎热,也乐于将之展示在文章中,“早晨,晌午,晚间,夜里,毛孔永远川流不息”。但他与酷热做斗争的武器却是笔杆子,“早起决不为少出汗,而是为拿起笔来把汗吓回去……一边写,一边流汗;越流汗越写得起劲;汗知道你是与它拼个你死我活,它便不流了。” 胡絜青对老舍在小院中与酷热做斗争也印象颇深。她曾回忆起1932年夏天,济南出奇地热,一过上午九十点钟,热得人喘气都感到困难。老舍抢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写作,头上缠着湿毛巾,肘腕子下面垫着吸墨纸以防汗水湿透稿子。一个暑假,他“拼”出了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离婚》。 这样的勤奋成就了老舍,也让普普通通的小院儿变得意义非凡。然而,老舍为人却十分低调、谦虚。舒乙称,老舍不叫自己作家,他叫“写家”,因为是靠写作为生的人,“跟干泥瓦匠为生的人和干木匠为生的人是一样的。” 南新街58号也一如“写家”老舍的为人,含蓄内敛,朴素无华。随着重新修建,南新街58号——“写家”老舍的济南故居,即将变成老舍纪念馆,一如老舍先生勤奋、踏实的为人,用它朴实、饱满的姿态迎接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