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9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光着膀子,队员们正在练习射门。 |  | 中场休息时间,队员们争先恐后的向水龙头跑去。 |  | “土教练”的战略战术及教学内容都是从自学中得来。 |  | 没有像样的球鞋孩子们照样每天艰苦训练。 |  | 在镜头前,小队员们并不羞涩。 |  | 一名小队员正在苦练绕杆带球.。 |
|
在无棣县佘家镇邱家小学,有这样一支足球队,他们缺少球衣,缺少球鞋,甚至缺少一块完整的足球场地和球门。但是他们却十分热爱足球,他们有热情,有激情,有天分,他们穿着土布鞋,在粗糙坚硬的篮球场上,在泛着白碱的盐碱地上快乐地踢球。虽然训练条件差,但是今年8月份他们却代表滨州在“2013年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育联赛足球比赛”上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 文/片 本报通讯员 初宝瑞 李英 本报记者 张峰 佘家镇邱家小学位于无棣县东南部盐碱地,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县城50多里,距离镇政府驻地也有20多里。该校有21间20年之久的红砖平房教室,现有21名老师和296名学生,专职体育老师只有52岁的张奎民一人。 作为无棣50多所完全小学中普通的一所农村小学,邱家小学却创造出了一项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2011年成立的邱家小学足球队,在建队第一年取得了全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小学组第四名;在建队第二年取得了无棣县小学生足球赛冠军;在建队第三年取得了全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并成为唯一一支代表滨州参加今年8月6日在潍坊举行的“中国体育彩票杯2013年山东省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的队伍。在缺资金、缺教练、缺教材、缺场地的恶劣环境下,这支由14个农村娃组成的足球队靠什么成为一支远近闻名的“劲旅”呢? “传球,传球……”8月的几场大雨过后,天气潮湿又闷热。蝉鸣的当午,小动物们都躲在阴凉处小憩。可是,在邱家小学的操场上,一群“追风少年”激情欢快的嘈杂声打破了校园的静谧。原来这是队员们正在分组打对抗赛,“土教练”张奎民在场边不停地呐喊指挥,“助教”李建军也在场边观察记录着。 场边观战的校长马云礼说,学校的8个班级只有张奎民一位专职体育老师,为了打好比赛,便让年轻的语文老师李建军也客串一把“助教”。年长的张奎民认真,年轻的李建军细心,两人配合训练球队,可谓相得益彰。 这支球队共有14名队员,年龄最大的13岁,年龄最小的仅有10岁,都是从四五六年级中,根据身高体型、短跑及立定跳远等体育成绩择优选拔出来的。 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酷暑高温,在学校的土操场上,队员们正在认真地操练着……进球后的欢呼雀跃,失球后的扼腕叹息,队员们训练的土操场谈不上平坦,几场大雨过后有的地方积水还没有完全渗透,有的地方则泛着白碱,球场中间还被一块红砖垒砌的篮球场从中隔断。没有球门,老师就挑了两根竹竿代替;没有球鞋,孩子们就穿千层底的布鞋踢球;没有经验,两名“土教练”就找书自学战术。 虽然条件差,设备不全,但人穷志不穷,教委主任李守峰介绍说:“今年去市里参加比赛,条件好的学校队员们的队服至少两三套,而我们的队员只有一套,虽然条件不好,但是我们的队员们的精气神儿和士气并不比他们差,队员们正是靠这种拼搏精神,才最终得了冠军。” 为了训练,两位带队老师不得不召集队员们来学校集训,可相应的问题随之而来。李建军说,农村不比城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们来训练,一是农村家里都有很多耕地,孩子们假期要下地干活;二是有的孩子离学校距离较远,家长担心孩子们的吃饭及路上安全等问题。为此,李建军老师主动当起了接送孩子们的“司机”,而张奎民老师则主动要求孩子们留在自己家里吃午饭。 由于没有宿舍,老师便单独安排了一间教室作为孩子们的休息室,休息室里除了桌椅什么都没有,困了累了孩子们就把课桌拼起来躺在上面睡一觉,热了渴了就去门口的水龙头上洗一洗。 经过短暂的午休,下午2:30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孩子们又开始训练了。他们脱掉上衣,任由太阳暴晒,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地练习着带球、传球、射门……其中不乏有出色的队员,12岁的守门员张学超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平时训练的场地是土场,飞扑、侧扑等大规格的危险动作老师只能口教,只有等正式比赛前30分钟,在草坪上老师才帮他练习各种扑救。尽管如此,张学超在今年全市小学生足球联赛的四场比赛中,只在最后一场决赛中丢掉两个球,另外还在比赛中扑出两粒点球,正是由于其出色的表现,他早已被市、县体校的足球教练“瞄上”。另外诸如司职前锋的耿怀刚,司职后卫的张文杰,司职前卫的孟令旭都是“有一脚”的出色队员。当问起他们的足球梦想时,他们有的说要踢进国家队,有的说要带领中国足球踢出亚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