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理念的创新 |
叫响淄博制造,陶瓷名片会更亮 |
| |
- 2013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在福泰陶瓷展厅,山东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创作的艺术陶瓷作品吸引市民驻足观赏。
本报记者 王鑫 摄 |
|
本报见习记者 罗旭君 9月6日—9日第十三届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在淄博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间,记者走访参加本次展会的淄博陶瓷企业了解到,近几年,淄博的陶瓷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品牌和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淄博的陶瓷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设计理念、做工等方面还有不小提升空间。 很多淄博本地陶瓷企业都表示,通过本届陶博会,看到其他地市、国家的产品与工艺,让他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发展淄博品牌,不做贴牌生意 “别看瓷砖包装上写着原产地广东,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广东砖,多数是在淄博当地产的。”淄博展销商王立卫告诉记者,“淄博现在80%的陶瓷瓷砖厂都是贴牌生产,相比广东瓷砖,淄博瓷砖品牌优势小。” 陶博会上一位广东瓷砖商告诉记者,淄博瓷砖高中低档都有,很多瓷砖质量好价格较低,销量较好,但在品牌营销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一位参展的淄博瓷砖经销商说:“在品牌营销上,我们淄博的瓷砖确实进步很快。这几年我们也注意到做细致创品牌的重要,但毕竟广东地处三角洲,瓷砖起步早,与国外交流频繁,在陶瓷砖的开发、原料的使用上都非常先进。现在淄博很多企业已经奋起直追了,非常注重创新和打自己的品牌,并且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就拿这次陶博会的建筑陶瓷和功能陶瓷展来说,展出的全是淄博当地品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在大家的不断努力下,淄博品牌陶瓷会越叫越响。”
有优秀传统,更应推陈出新 “淄博是陶瓷古都,在瓷砖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我们淄博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一位淄博的瓷砖销售商介绍说。“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咱淄博瓷砖商们除了靠老祖宗的手艺过日子,还应该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注重创新。” 这位瓷砖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淄博中小陶瓷企业较多,品牌的整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小了,资金就相对不宽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创新力度。“南方企业灵活,融资较快,他们在创新上投入的成本高,创新产品带来的收益就大。” 一位前来参展的南方经销商说:“近几年,淄博瓷砖在产品研发上投入非常大,几乎每个公司都有很强大的研发、设计团队,企业也会购买最先进的产品生产线,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对创新的要求很高。”这位经销商表示,淄博陶瓷已享誉全国了,如果创新力度再大一些,淄博陶瓷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陶瓷这张名片会越擦越亮。 面对低迷业态 学会抱团取暖 “过去,我们本地的瓷砖经销商都是单打独斗,有时为了争市场还相互压价,对淄博整个瓷砖行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陶博会现场,一位瓷砖经销商告诉记者。 瓷砖经销商王立卫说:“淄博的瓷砖质量好,创新性强,品牌知名度高,即便是这样,经销商也应该向南方人学习,最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折断’,我们淄博经销商应该抱成团,相互学习经验,共同努力发展,营造好的行业氛围。只有整个淄博瓷砖行业好了,才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创出名堂。” 另一位参加陶博会的淄博陶瓷商张先生也说:“特别是在目前的形式下,淄博的陶瓷企业更应该合作起来,拧成一股绳,打响淄博陶瓷的名气。现在整个业态的发展都比较低迷,这对陶瓷企业来说是一场挑战更是一场机遇。市场的低迷倒逼企业的转型,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更应团结起来,共同研发、共抗难题,那么当这场危机过去之后,淄博的陶瓷产业将是浴火重生,绽放更大的魅力。” 王立卫还说,时代在进步,淄博瓷砖行业不仅要实现内部抱团,还要走出国门,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设计经验和理念。“先进的设备一家买不起,我们可以多家组团购买,配料比例用的不好,我们可以组团各自出一部分经费去国际瓷砖展销现场购买最先进的配料,拿回淄博研发……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学会抱团取暖才能走得更远。”王立卫说。 相关新闻 淄博丝绸行业 面临发展瓶颈 本报9月9日讯(记者 罗静 见习记者 唐宁) 在第十三届陶博会众多展区中,丝绸展区特别引人注目。2011年陶博会推出“丝绸之路·起点淄博”特色展区,至今已连续展出了3年。近年来,淄博的丝绸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瓶颈。 据了解,目前,淄博丝绸行业发展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品牌意识弱,丝绸制品小众化以及产业链的低端、不完整。 “之所以这样,一是丝绸这种产品比较娇贵,保养麻烦,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二是国内丝绸工艺不如国外,产品比较低端;再就是国内有的丝绸企业以次充好,损坏了丝绸行业的口碑。”其中一家参展企业的负责人李伟说。 据李伟介绍,此外,国内的丝绸企业处于丝绸制品产业链的底端,利润空间比较小。“现在丝绸行业里,丝绸、印染、成衣是分开的,目前并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这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而丝绸企业的发展也正受制于此。”
丝绸企业创新 尝试融入艺术 本报9月9日讯(记者 罗静 见习记者 唐宁) 在第十三届陶博会的丝绸展区,淄博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展出的真丝织锦画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的市民的目光。 其中有一件展品叫做“於陵帛”,用于书法、国画和重彩工笔画的创作,通俗点讲,就是真丝的“纸”。淄博於陵丝绸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李伟介绍:“中国山水画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丝绸也是国宝,我们一直考虑将两者相融合,去年开始推出这种高仿的丝绸书画,今年推出的‘於陵帛’申请了国家专利,还获得了全国丝绸创新产品金奖。”李伟说,不光是他们,别的丝绸公司也在不断的创新中。 “同时,丝绸行业还应该不断地改进工艺,增加丝绸的可用性,让丝绸制品有一个适中的价格,丝绸制品能走进普通大众的家庭中,为普通消费者喜爱。”另一家参展企业的负责人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