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9月10日晚,从知情者口中获悉青岛李沧区一建筑工地挖出东周“贵族墓群”之后,记者连夜赶奔青岛。当天23:30,在一片喧嚣的建筑工地上找到了考古现场。采访中,站在十几个探坑的考古现场,身旁几十辆大卡车列队等着拉运土石方,七八台挖掘机挥动大铲,考古工地成了一个“孤岛”。 尽管身处如此的施工环境,但由青岛市考古研究所组织的这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得一板一眼,从考古要求来说,“活儿”干得十分严谨、漂亮,工作人员用锨和小铁铲仔细清理一个个灰坑,捡起每一枚“历史文明的碎片”。 当然,连夜抢工期的施工人员没有错,他们也是为了改善民生;地方文物工作者也不算失职,毕竟发现东周遗址片区在之前认识中几乎是一片考古的“荒漠”;同样,文物保护条例制定机构也没有错,虽然有关方面执行不力,但毕竟为地下遗产多撑了一把“保护伞”。 看起来人人都无责,但地下历史遗产被破坏的现状却成事实,那就需要有关部门找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据了解,李沧区有意建设一座博物馆展示本地文化,担心馆藏文物少“撑不起来”,但这次施工破坏,可能使大量的文物与人们擦肩而过。 本报记者 乔显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