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陈俊新已经在救助站里过了五六个中秋节 |
“想吃家里妈妈煮的水饺” |
| |
- 2013年09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9日,陈俊新吃着月饼更加想家。
见习记者 李师胜 摄 |
|
见习记者 王杰 李师胜
19日,中秋佳节,济南市救助站里,4人一间的房间里,滞留人员在等待着十五的明月挂上枝头。两名女性滞留者不自觉流下了眼泪,眼里泪花闪动,“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家的思绪挥之不去。 中秋前一天,救助站工作人员组织了以“回家”为主题的寻亲活动,联络那些来济寻亲的家属,与被救助人员团聚。家在泰安的刘万青与刘凯华父子就是在这次寻亲活动中得以团聚的。 “刘凯华随父母来济打工,不慎走丢。被救助人员发现时已神志不清,后经医院治疗才好转。”工作人员刘子阳介绍,“中秋节前一天,刘凯华的家人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好了相关的出院与出站手续,失散数载的刘家父子终得团圆。” “中秋节到了,争取让他们赶在过节之前回家,全家团聚。”救助站鞠科长说,对于那些常年滞留在站上的流浪人员,“今天也给他们加餐、发月饼,让他们享受到节日的气氛。” 记者跟随救助站工作人员为救助站滞留人员送餐。餐厅与滞留人员住宿房间一墙之隔,“每人两个月饼、三个菜,平常是两个菜,中秋节特意为每人加了一条鱼。”救助站人员指着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由于这名滞留人员精神有些问题,救助站人员专门给她把鱼刺都剔除了。 单独的餐具、西葫炒肉、芸豆炒肉,还有一条鱼,“饭菜还是不错的,救助站人员与他们吃一样的饭菜”。记者看到,一男子正在吃饭,“他叫陈俊新,有些智障,在这住了五六年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工作人员介绍。 “我爸爸带我出来,他自己坐火车走了,扔下我一个人。”陈俊新说话有些含糊,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家里有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但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只记得家里房子是红砖,有一台电视机,一个黑乎乎的灶头。 救助站中滞留人员就餐结束后便大口吃起了枣泥馅的月饼。“月饼很好吃,可我想家,想吃家里妈妈煮的水饺。”陈俊新说,现在特别想家,可不知道家在哪儿,说到这里,邻近饭桌的两个女子哭了起来,“应该是想家了,他们精神虽然不是很好,但有时会回忆起早年的一些事情。”一位长期照顾两位女性滞留人员的工作人员说。 救助站里还有一个头发花白的男子。工作人员介绍,男子姓徐,与妻子离异后,家中没有亲人了,“我今年55岁了,是槐荫区段北街道办的,有高血压,生活不能自理。”徐先生说,街道办说是给办低保,但现在一直没有回音,在救助站住了半个多月了,“谁不想回家与亲人和和美美过个中秋节,可是不会有机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