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链接 23日下午,誉誉要进行手术,无菌舱外等待的奶奶褚利娟一直揪着心,她回去擀了鸡蛋面,“誉誉就爱吃我做的饭,她吃得香我就开心,她吃不进去我也跟着难过。” 下午6点10分,褚利娟委托护士将面送进无菌舱。自誉誉1岁多患病后,家里所有人都从牙缝里往外省钱,“该借的钱都借了,到最后我发现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誉誉吃好。”褚利娟说,她总是变着法给誉誉做饭。 在老家,人们逢年过节才会包水饺,而誉誉做骨髓移植手术是天大的事,中午褚利娟就给孙女包水饺,每包一个就说一声“誉誉健康”,希望把祝福能包到饺子里,给誉誉鼓把劲儿。 骨髓移植非常顺利,褚利娟透过玻璃看了一会儿就默默离开了。“孩子能走到这一步,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不知道用啥来回报好心人。”褚利娟说,她不怕日子苦,只要誉誉的身体能好起来,她愿意全家人重新为生活而奋斗。 本报记者 孔令茹
患儿家属 “捎来”感谢信 根据规定,捐献者与受体要坚持双盲的原则。但23日,患儿的母亲还是让来省立医院取造血干细胞的人员捎来一封感谢信,让朱蕾非常感动。 信中透露,患儿是一个3岁多的女孩,孩子1岁时患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两年多药物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主要靠输血维持生命。这让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欠下高额债务,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对患儿的治疗才坚持至今。 “我们会跟孩子反复说是一位素昧平生的奶奶用爱心和鲜血救了她,我们将以您为榜样来教育孩子,像您一样无私地帮助他人……”在感谢信中,患儿的母亲还表示,希望能当面向捐献者致谢,希望让孩子当面谢谢救命的奶奶。 本报记者 李钢 见习记者 许亚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