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然 泉城路在我记忆中留下的最早印象,只是几样食物。那时候我六七岁,被我妈骑车带着,经过泉城路到家后,手里会多一根酱鸡腿,或两块蛋糕,或四个油旋儿;或停车在路边,我站在车旁看着妈妈挤进人堆,一会儿带着两串羊肉串出来了。美食总会伴随着她的叫嚷:“思味特的蛋糕最好吃了,真软”、“四个油旋儿够不够?给我咬一口”、“羊肉串就得吃锦华村的”……我吃这些美食的频率并不高,所以次次记忆犹新。现在猜测,可能泉城路美食是老妈周末才给我的“福利”。十一岁时,我是在泉城路上第一次吃到肯德基,自然也是第一次吃到薯条汉堡。 这些都是关于老泉城路的事情。新泉城路建成通车时,我刚从北京逛了王府井大街回来。踏上泉城路第一脚,放眼望去,觉得又回到王府井了。建筑高大、门头气派,只是我记忆里的那些美食都已零星散落到其他地方了。很多次我遇见了这些美食,发现味觉没有遵守“记忆会不自觉美化自身”的理论,一切还是老味道,我十分激动,恨不得找辆自行车再让我妈带我一程。 我第一次听说“美食一条街”芙蓉街是在电视上,那天我妈指着一段介绍济南百年老街的纪录片中一个一闪而过的身影说:“看,你小薇阿姨,带着小三妮儿在芙蓉街!准是去那买酸奶!”二十年过去了,小薇阿姨因病去世,她的闺女“小三妮儿”上了大学,已经是漂亮的大姑娘。我们这些曾经坐在老妈自行车后座上,看着繁华熙攘的泉城路、吃吃喝喝的小屁孩们,终于也知道了什么是时过境迁。我特意约老妈去泉城路、芙蓉街觅食,却没见到一样“旧相识”。不过,沿芙蓉街走入百花洲那一块儿,遇到了油旋儿和炸馓子。油旋儿虽然是济南名吃,但卖的人不多,因为累,因为麻烦,因为不赚钱。我们济南人自己,也经常为发现一个卖油旋儿的而奔走相告。因此,遇见一家卖油旋儿的,排队买上后就掏出相机录像。买到后咬一口,很咸,就猜是不是录像让师傅紧张,所以手抖盐放多了呢?走了几步,老妈随手指给我一间小屋,发现是炸馓子的。老妈说,他家挺有名。我立刻要去买,被拦住,理由是:你看看,脏乱差啊,这样再好吃也不能买。是啊,小屋里面粉和油污四处可见,炉子桌子漆黑一片,除了老主顾估计新人不敢尝试。 问题就在这里,济南的小吃似乎总也走不出那些破旧的小屋子,甚至走不下一辆三轮车、一只铝锅。谁会给来游玩的外地朋友介绍三轮车、铝锅里的美食呢?谁会请三轮车、铝锅们参加美食展呢?于是芙蓉街充满了厦门的榴莲酥、安徽的臭豆腐、上海的生煎、北京的涮肚、台湾的饮料……我们不太会创新,也不太会发扬,不太会把小的做精致。我们对自己的美食发掘不够,导致它们在大众市场被淘汰、被放弃。济南自己有什么小吃,游客不知道,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说到这里,想起来有一次在趵突泉门口看到一个卖煮玉米的,广告是“济南小吃 泉水玉米”,不禁哑然失笑——这一小吃大概是新近杜撰,但确实创新、实践了,倒真该买上几枚玉米以示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