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经济学家于宗先,早前曾率领台湾10多位资深经济学者和研究人员,同内地交流台湾设立民营银行的经验和教训。 台湾民营银行的开放一直被当做一个“反面教材”,一度混乱不堪。内地民营银行“教父”人物徐滇庆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的金融状况与目前大陆非常相似,台湾就在那时开放设立一批民营银行,台湾的经验与教训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长期金融压抑之后,台湾企业界进入金融行业的意愿非常高,当初台湾金融当局对新设民营银行的资本金的要求为100亿新台币。原想采用提高准入的门槛来吓退一部分申请者,没想到这个办法非但没有达成预定目标,反而逼使筹建民营银行的人更求助于大企业、大财团、权势人物。 这使得台湾民营银行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大企业、大财团、权势人物勾结的路子。当时,正值社会资金泛滥,泡沫经济加温的时候,股市狂飙更加助长了民间进入金融业的热度。结果一下子就涌上来19家申请单位,台湾金融当局想方设法只砍掉了4家。于是仅在1991年,台湾就“一窝蜂”似的放开了15家民营商业银行,第二年又批准了2家。 这样,几乎每一家民营银行的背后都有大财团的背景,有政要高层人物的撑腰。而一个财团所支持的金融机构也不止一家。由于银行和财团的关系过于密切,银行和股东之间在财务上牵涉过多,甚至违反规定向关联股东过度放贷授信,一些民营银行实质上已经沦为相关财团附属单位。这种金融机构财团化为新生的民营银行埋下了巨大风险。 在经济景气时期,或许大家都相安无事,但经济一走下坡路,企业一不认账,一连串的金融危机便由此引发。1998年,就在亚洲金融危机渐渐平息之际,东亚各国的经济也已逐步开始复苏,可是台湾却开始了内部的金融震荡。仅1998年下半年,台湾中央票券公司、宏福票券公司、台中企银等金融机构就先后出现财务危机,弄得台湾金融市场上风声鹤唳,动荡不安。 在1998年以后出现的金融问题大多是大企业财团过度运用金融杠杆,在经营上出现财务危机,然后牵连相关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最后连带着出现银行挤兑风险。如此一来,大企业和基层金融机构出现的弊端很快就波及到银行本身。 本报记者 张頔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