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承载量”仍是景区敏感词 |
新旅游法要求公布最大承载量但无通用公式,“每人面积”无统一标准 | |
- 2013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今年“五一”期间,泰山中天门游人如织。
本报通讯员 李祥磊 摄(资料片)
|
|
下月即将施行的新旅游法要求,国内景区在这个“十一”黄金周之前,公布最大承载量。25日,记者采访发现,对自身最大承载量,多数景区并不愿透露。省旅游局此前收到的各景区上报数字中,也多因缺少景区主管单位盖章,无法公布。
本报记者 乔显佳 担心影响客流 考虑收益,一些景区慎言承载量 25日,记者先后致电省内近十家主要景区相关负责人,了解其公布或打算公布的“最高承载量”数字,多数受访者出言谨慎,有的不愿说。 青岛一家知名室内景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尚未公布最大承受量数字。根据往年黄金周接待经验,景区日接待游客量达到2.5-3万人次时,已经基本饱和,不适合再进人。届时,景区将根据经验关闭部分入口。 相比室内或半室内的景区,山岳型景区最高承载量较高。近年来黄金周市场显示,省内主要山岳型景区中,泰山、崂山等景区屡屡游客爆棚。 2003年“非典”期间,曲阜“三孔”景区为刺激市场曾经免费开放,日接待游客量一度达到9万余人,景区门里门外人挤人,孔庙、孔府几次闭门限客。此后“三孔”一直将10万人作为日接待量“大限”,孔庙、孔府、孔林平均一个景区最多日接待3万余人。 记者问及景区最高承载量,省内某室内景区相关人士直说“低调”,不愿多说。另一家5A级景区负责人说,景区公布最高承载量,既要照顾游客和文物安全,又要考虑景区收入和社会效益,“确实很为难”。
公式不够权威 无统一法则计算“每个人面积” 省旅游局规划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要求,节前省内一些景区自行上报最高承载量数字。但这些数字未能按照《旅游法》要求,由景区主管部门核准盖章,因此不具备向社会公布的条件。采访中,他也不愿意就这些数字偏高还是偏低发表个人看法,因为“太敏感”。 据介绍,尽管计算景区最大承载量暂无统一的办法,但旅游部门内部也有一个公式,即“景区游览面积乘以游客周转率,再除以每个人面积”。但实际上,最大承载量往往还要考虑景区特点,如室内、室外以及山岳型还是主题公园等等。目前,行内对“每个人面积”等指标并无统一标准。据了解,国家旅游局正在制定《景区游客容量管理技术规范导则》(草案),届时将公布一个通用的计算法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