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解农民后顾忧并进城里才好呢 |
一位镇长眼中的三种城镇化模式 | |
- 2013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政府直接出资建设的西直格庄社区。村民们已经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本报记者 李楠楠 摄 |  | 由镇里上市企业恒邦集团投资兴建的小区已经开始动工。 本报记者 李楠楠 摄 |  | 石硼村旧村旁边正在建设新小区,这里也是并村后分水岭村村民将来的家。 本报记者 李楠楠 摄 |
|
本报记者 李楠楠
“其实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牟平区水道镇镇长丁波说,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离不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观念意识的转变。这些东西不转变,永远做不好。 分水岭村 的“分水岭” 水道镇有三种 城镇化模式 “石硼村、分水岭村合并后,行政区划怎么处理?”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去年12月2日,正式签了并村协议,现在还是各村有自己的班子,但保持紧密联系,等着明年换届选举统一选出新的领导班子就可以了,然后上报省民政厅,取消分水岭村的行政村编制。”牟平区水道镇镇长丁波说。 那不是将水道镇的地盘送给人家宁海街道了吗?如果都这样,你这个水道镇的镇长还是镇长吗?许多人问丁波。 “都送出了好不好?我觉得只要对老百姓有利,就好。再说了,土地都是国家的,要有大眼光,真的都这样搞成功了,那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如果有机会,我倒希望我到烟台市去推销我们的村,让我们的村民都搬进烟台市里,那更好!” 在丁波看来,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政府出资并村建社区;一种是工业化,大企业出资建小区;还有就是这种城乡联姻,互利共赢。 其实在小小的水道镇,三种模式都有。 2011年,水道镇就投入2800万元建设了全区第一个农村社区西直格庄社区,“现在西直格庄的100多户村民已经搬进了楼房,考虑到农村的特点,楼里面建有灶台和土炕,还配有专门的农机仓库。”丁波说。 但这2800万元争取到可不容易,其中1200万元是根据“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国家补贴的,600万元是企业赞助的,还有1000万元的缺口,只能自己想办法。一个经济基础还可以的乡镇都犯愁,何况情况一般的镇呢?这种模式,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水道镇政府驻地西侧,正在建设的是当地支柱企业恒邦集团牵头建设的黄金小区,建成后将有四五个村合并搬进这里。 “作为上市企业,恒邦有这个实力,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企业。”丁波说。 “这是一种 可持续的模式” “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丁波说,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离不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观念意识的转变。这些东西不转变,永远做不好——这大概也是许多地方之所以出现“逼农民上楼”的弊端症结所在。所以,最好还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并运用市场手段来城镇化。 “通过市场之手实现城镇化,是一条合适的道路,可以避开单纯的行政合并带来的弊端。城中富村有钱无地,乡间穷村有地无钱,城乡联姻,盘活土地,激活产业,不但可以使农民在城镇化之后的长远生计有了根本保障,还可以解决农村‘空心化’和养老难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烟台市委常委、牟平区委书记王中说,水道镇闯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成绩有目共睹,创新经验宝贵,实现了农民、农村、社会治理的多赢。 新模式走起来 也不是一帆风顺 目前,虽然各方看好,协议也已签署,但合并显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按照协议,分水岭村所有村民今年4月底前就要全部迁到石硼村,但实际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分水岭村村民目前还不能进城“上楼”。 还有一个问题是,村庄合并建社区能享受到宅基地复垦每亩20万元的政策补贴,以及新农村建设每户4万元的政策补贴,那么,这种跨镇域的合并是否也能享受到?据了解,目前尚无相关政策。此外,按照民政部门规定,行政村户籍全部转出后要申请撤销名称,但是“分水岭”这个名字自元朝起就一直在沿用,在当地很重要的地标意义,如何保留需要界定。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就是,因为合并能带来利好,所以,分水岭村有许多户口不在村里的媳妇要求迁入,但这些新迁入的只能享受福利,不能享受股份,需要老百姓理解。
分水岭村之所以叫“分水岭”,是因为这里的地质特殊。“河里的水在这里分流,以此为界限,分水岭以南水向南流,分水岭以北水则向北流。”丁波说,“这一独特的地理文化,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我们打算把将来的农业产业园,就命名为分水岭生态农业产业园。” 走到这里的一个作家采访团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一位作家说:“分水岭是水的分水岭,也可以上升到一个文化的概念,威海有‘天尽头’,海南有‘天涯海角’,咱们这儿有分水岭,也可以是人生的分水岭、事业的分水岭。这次并村,就是分水岭村的‘分水岭’,大家可以过来旅游,都可以讨这么一个‘好彩头’。” 听了这话,石硼村和分水岭村的带头人们干劲儿更足了,一定要做好“分水岭”这个产业品牌,打造一个绿色农业观光基地。 本报记者 李楠楠 农村新社区 生活够滋味 村民眼里的“合并”:孩子婚房有着落了 本报记者 李楠楠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了,村里我这样的都算年轻的。”正在自家门口纳凉的老于说,村里已经多少年没有分宅基地了,现在的房子还是十几年前盖的泥瓦房,村里平均劳动力60岁,再过几年恐怕都种不了地了。说起并村,老于说:“上级的政策是好的,但就怕走样,我们将来去人家那里,人生地不熟的,心里还是感觉有点那个……” “但整体上是个好事儿啊,起码老百姓现在就能感受到好处了。”老于的媳妇在一旁插话说,“以前什么时候见过村里过年过节分过福利?一个鸡蛋一斤肉也没有啊,这不去年村里每家每户都分了东西,水果鱼肉。要不是和人家合并了,上哪儿去拿福利?”大家相视一笑。 相比这些,大家更关心将来要分到的楼房,按照协议,原分水岭村村民的平房按照1:0.8的比例,统一在石硼村开发的领海公馆置换成90平米左右的楼房,并以每平米1145元的价格实行多退少补找差价,每户搬迁户可以得到6000元的搬迁拆迁奖励。如果不愿进城,也可以按面积1:1的比例就地安置。 “其实人老了,在哪里住都一样,不过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待在城里,儿子正愁结婚没有婚房,没想到这下全齐了!”一位村民笑着说,“将来我就在合作社里打工,挣工资了,有保险,也给孩子们减少负担。” 不光这样,合并后每位村民每年都会领到一张1000元的供应证,生活用品都可以到村里的供应点持证领取。“村里还考虑到村民的生活习惯,在小区里统一建立了洗衣房,可以到洗衣房洗衣服。”石硼村支部书记李福林说,目前小区正在加紧建设,等建成了,村民就可以抓阄分房了。 邻近几个村得知分水岭村被合并的消息后,都很羡慕:“如果我们也被合并那该多好!” 家住西直格庄社区的尹大娘已经提前享受到了农村新社区的好处了。“以前我们村是矿区,地下都挖空了,地面都在下沉,低矮的泥瓦房每面墙上都有裂缝。”今年84岁的尹大娘现在一个人住进了120平米的楼房,三室一厅,家里收拾得很干净。“老伴去得早,没赶上啊!感谢上级组织的关怀,我现在很知足,三个大屋子,冷了我就睡有炕的那个屋,热了我就去南边有落地窗有大床的那个屋,剩下的那个屋留给子女回来住。” 虽然是84岁的高龄,但尹大娘每天都从4楼上下好几次,身子骨很硬朗,用尹大娘的话说:“赶上了好时候!没事就下午和老姐们儿聊天,晚上还可以看广场舞,小区都有打扫卫生的,很干净,不像以前村里草垛、垃圾随意堆放。” 老人有三个儿子两个闺女,都不在身边,小儿子两口子还在韩国。当问及“孩子多久回来看您”时,老人说:“好几个月都看不到,孩子都忙,小儿子在国外也不方便。”说着,胸前挂着一大串钥匙的尹大娘沉默了一会,望着远处的一山青翠,若有所思。 本报记者 李楠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