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村相隔四十里“红娘”牵线成一家 |
牟平两村庄跨镇“联姻”实现城镇化 | |
- 2013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分水岭村一角。未来,这里将开发成生态旅游度假乐园。 本报记者 李楠楠 摄 |
|
本报记者 李楠楠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到底该怎么走?许多地方都在探索,有的地方是政府出资并村建社区,有的地方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前者投入巨大,后者需要时间。而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分水岭村却没有向国家和老百姓要一分钱,就要马上实现城镇化了。秘诀是什么?答案是依靠土地流转,城乡“联姻”。 两村并一村 都有“新机遇” 发展同遇瓶颈 富村穷村都犯愁 在谷歌卫星地图上,烟台市牟平区的形状如同一个平行四边形。位于牟平区北部的宁海街道石硼村里,密密麻麻到处是高楼,偶尔出现的空地也是正在建设的工地。与石硼村相距20公里的牟平区水道镇分水岭村则是大面积的丘陵山地,偶尔散落着几户人家。两个村子就像平行四边形上下两个边上的点,似乎没有什么交集,也很少有人会将二者放在一起联想点什么。 宁海街道的石硼村,是一个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经济强村。全村拥有村民330人,土地约110亩。近年来依托靠近城区的良好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商贸并举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日渐强大,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但匮乏的土地资源成为制约村子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而20公里之外的水道镇分水岭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全村共有村民36户、84人,收入来源以种地和外出务工为主,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零收入状态,且负债高达13万元,村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着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 一个村发展无“用武之地”,一个村发展有心无力。合并,可互为补充。安置方面,宁海街道石硼村开发的领海公馆二期工程已开建,可为整体搬迁提供保障。但两个村相距20公里,中间隔着一个高陵镇,分别属于南北不同的乡镇,跨镇合并能不能实现?
镇长客串“红娘” 两个村子成了亲 千里姻缘一线牵,美好姻缘需要那个牵线的人和那根细细的红线来促成。谁也不会想到,促成两个村联姻的那根红线,竟然是要压垮分水岭村的那13万元外债,而那个牵线的“月老”就是刚刚从宁海街道调任水道镇的镇长丁波。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偶然。”现任水道镇镇长的丁波说,当初这个想法就是有一晚上突然冒出来的,没想到真的成了,不过这其中也有必然,因为有共同的目标,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2012年春节刚过,分水岭村村支书于志军就到镇政府给新到任的丁镇长“拜年”,但主要还是寻求支援。原来分水岭村的进村水泥路是建设方垫资给修的,最后结算村里欠建设方13万元。“村里确实拿不出来这个钱,镇上能不能帮一把?”“镇财政是全镇56个村的钱,帮了你,其他村怎么办?”丁波略加思索地说,“这样吧,你们村山峦多,看看帮你联系一个投资商,承包你们的山峦,说不定可以把‘饥荒’还上。” 丁波原来在牟平城区的宁海街道工作,对宁海街道辖区的几个村都熟悉,“石硼村的支部书记李福林外号‘铁头书记’,敢想敢干,是个干事的人。我当时给他打电话说,这边有个村山地资源丰富,能不能过来投资承包一个,有时间过来看看。”当时李福林就爽快地答应了。 “后来到了晚上,我还在琢磨这个事儿,既然能承包一个山头,这个村一共才36户,能不能连村也承包了?这不也是一条城镇化的路吗?第二天一早,我就给李书记打电话,分析了情况,没想到一拍即合。一晚上的时间就这样成了,是不是有些偶然?但如果不是国家有政策,又遇到敢想敢干的人,恐怕也成不了。”丁波说。 成立股份合作社 村民个个是股东 跨镇域合并,无前车之鉴,遇到的阻力不小。分水岭村村支书于志军说:“要搬离祖祖辈辈住了几代人的‘家’,大伙儿心里失落不说,还怕合并后被当成‘外来户’受歧视。”石硼村的干部则怕分水岭村拖垮了村子,村民怕福利被别人分一杯羹而影响既有利益。 为让大家吃上“定心丸”,宁海街道与水道镇广征民意,形成了一份两村的《合并协议》,明确强调要做到“三个确保”:居有所安、劳有所事、应保尽保。“简言之,两个村合并后,石硼村村民有的,分水岭村村民都会有,而石硼村村民的利益,也不能受影响。”丁波说,“三个确保”让大家心里有了底,两个村同意“牵手”。 在宁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水道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优势互补的两个村终于走到了一起。合并后,分水岭村84位村民的户口全部迁到石硼村,在房屋拆迁安置上,原来的平房将统一置换为石硼村90平米左右的楼房,并以每平米1145元的价格实行多退少补找差价。在劳动就业上,分水岭村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5周岁的村民,自愿要求参加工作的,可由村里统一安排工作。在村民待遇上,与石硼村村民完全一致:村里集中缴纳城镇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发放各种补贴约1200元;在传统的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日,每名村民发放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左右的福利;村民生病住院,在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村里再补贴1000元。 为更好地经营两村的资产,两村共同成立了村级资产股份合作社——牟平区珠鸿祥兴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借鉴股份制的形式,将两村的共同资产包括土地、山峦、厂房等统一流转整合,登记在册,然后折股,量化给每位村民,年底根据盈利情况分红,给村民提供了一份长久的收入来源。 “手中无地,心里发慌。”石硼村为牟平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政府征用,石硼村成为失地村,人均土地不足0.3亩,虽然眼前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让村里有了可观收益,但随着土地的减少、耗尽,这种依靠土地开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怎么办? 一招妙棋,满盘皆活。两村合并后,石硼村的百姓从失地到有地,分水岭村的百姓离土不失地,不仅农副产品供应有了保证,而且丰富的土地资源也为村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看这里是樱桃园,这里是板栗园,那边是……”丁波指着眼前这片刚开发的荒山说,3年后你再来,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目前,石硼村不仅投入13万元偿还了分水岭村的债务,还投入了1500万元与分水岭村一起制定出一份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分水岭村1300多亩土地、山峦整体开发,将充分发挥分水岭村依山傍水、环境秀丽的资源优势,打造成集大型敬老院、婚纱摄影基地、儿童乐园、蔬菜种植基地、百果园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采摘、休闲、度假综合体。 “合并前,石硼村每年都会组织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免费旅游一次。这不今年5月份,分水岭村的11位老人也一块儿去了北京旅游,考虑到分水岭村里的老人是第一次出远门,没有坐过火车和飞机,石硼村的领导特意安排去的时候坐飞机,回来坐火车,让老人们都坐坐。”丁波说。 “老人们回到村里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还很兴奋。”分水岭村支部书记于志军说,“有的老人说,飞机都坐过了,这辈子值了,我说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本报记者 李楠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