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认为“关门”为安全太无奈,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封闭式管理不如开放式教育 |
| |
- 2013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多所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女学生身体素质。 本报记者 姜文洁 摄 |
|
本报记者 谭文佳 见习记者 王欣 唐宁 通讯员 赵金振 赵杰 24日,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后,引起社会及家长广泛关注,记者经调查发现,多数家长希望性教育可以升级为日常教育课程。 家住张店柳泉路附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平时在学校中住宿,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以前只是担心孩子在外面吃的好不好,学习怎么样,但自从看到新闻上经常报道有儿童遭性侵,她每天都会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 “特别是今年以来,不管是电视还是报纸,对儿童遭性侵案件的报道就没停过,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就不免想到自己的孩子,很担心孩子在这个懵懂无知的年纪受到伤害。”王女士告诉记者,中小学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有一颗好奇心,有时伤害即使到了面前也不能察觉,尤其对女生来说,若是碰到性侵,自己都不知该如何应对。 “我看到有报道说孩子遭受性侵后,不仅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连家长都会一味忍受,不敢报警,如果孩子平时能有自我保护的常识,就不至于会受伤害。”王女士告诉记者,“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即使现在学生宿舍已实施‘封闭式’管理,但封闭式管理毕竟不如开放式教育,所以学校也不能一味回避。” 孩子性教育 家庭学校都有责 张店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虽然经常有人‘高喊’要把性教育纳入日常教程,不能将性教育视为敏感话题不敢碰触,但在现实中,学校还是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属于比较开放的家庭,从孩子开始能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向孩子传授了相关常识,但毕竟孩子在学校呆的时间更长,所以我觉得学校将性教育安排为日常的教学课程非常关键,家庭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另一董女士则告诉记者,对于性教育来说,很多家庭也比较保守,对其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直到伤害发生后才后悔。“孩子是无辜的,既然家庭都不愿给予任何教育,加上学校也有意回避,那么最后受伤的只是孩子。”董女士表示,希望学校在尽快完善性教育体系的同时,能让更多的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性侵的能力,避免受到伤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双管齐下,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形成保护孩子的合力。”
孩子懵懂时 更需要沟通 “初高中的孩子正好处于感情懵懂期,对外面世界的危险一点防备都没有,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而导致悲剧发生,那就是社会和学校的失职。”家住张店新村西路的马先生告诉记者。 马先生说,从孩子那里得知,学校进行性教育引导的方式最多的就是讲座,而且一个学期还举办不了几次,很少有学校能将其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如果孩子真的在生活中遇到骚扰或者性侵犯,他们很难会主动开口找别人倾诉。所以跟孩子沟通很关键,这种沟通不仅来自父母,还要来自学校。” 马先生告诉记者,中小学学生是弱势群体,孩子受伤害后难以启齿,结果只能越来越糟,更何况在这个敏感的年纪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果找不到人诉说,造成的潜在危害更致命。 “总之,孩子需要沟通,学校、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心理方面更不能忽视,沟通和教育相结合,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