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力量为运河申遗加油,有人为抢救运河文化—— |
访遍千余村庄搜集“运河民谣” |
| |
- 2013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分布在阳谷临清境内。图为运河临清段的秀丽景色。(资料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摄 |
|
本报记者 凌文秀 近日,京杭大运河聊城段迎来国际专家组。或许不久的将来,大运河会成为全世界人民的遗产,但运河更是聊城人的骄傲,它就像聊城人家传的一张老全家福,又像千百年屹立的守望者,早与聊城人血脉相融。 本报记者也了解到部分运河岸边发生的运河故事。有从网上交流运河文化,后走到线下举办宣传活动的协会组织;也有34年如一日,行走运河1000多个村庄只为听“运河民谣”的普通农民。 临清 运河文化爱好者打造网上宣传阵地 “据传,乾隆加入漕帮,就是在咱临清加入的。因为漕帮的头帮为江淮泗,而江淮泗的头帮,为头烈帮,我们临清就是头烈帮。”、“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上海有一个黑帮——青帮,它的前身是漕帮,漕帮的前身的安清帮。你可知道,安清帮的发源地正是我们临清。”……临清百度贴吧、各大主流论坛、众多市民自建的QQ群里,临清运河文化爱好者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讨论和宣传运河文化的“阵地”。 又到十月一,很多临清市民又会携老扶幼热热闹闹去“游胡同”了。“临清运河胡同游”活动是由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组织发起的,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于2011年10月1日揭牌成立,但运河文化爱好者们的运河文化交流、互动和活动,却比协会成立时间更长。胡同游这项活动,早在2008年就开始举办了。 因为很多运河人对运河文化的痴迷和热爱,有些还受邀参与一些政府旅游、文化项目的专家研讨会。运河文化爱好者刘英顺就经常作为当地民俗、运河文化专家,受邀参加众多临清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研讨会,偶尔也作为当地讲解员带着外宾、参观团等,重走临清运河和运河边的老胡同。 而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还搜集众多临清民俗实物、照片、书画等进行展览,让年轻人和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运河繁盛时期的临清。 阳谷 一农民欲捐献300多万字民谣手稿 “我愿意将我收集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献给大运河申遗事业。”运河民谣大王赵中田坚持行走运河33年,抢救收集大运河民间文化。 “我生在运河边,听着母亲的运河歌谣长大,从1979年开始搜集运河民谣、方言俗语、民间游戏。”赵中田是阳谷县阿城镇赵店村的一位普通村民,现年52岁。沿着大运河,他从山东走到过河北、也到过江苏,走访过1000多个村庄,甚至花钱请人吃饭,只为从一位老人口中听到一首没听过的运河歌谣。 多年的寻访之旅让赵中田感悟到,运河民谣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财富。沿着蜿蜒曲折的大运河走街串巷寻访运河民俗,这条路他已走了34年,运河民谣、方言俗语、民间游戏、民间故事和传统手工艺等都成了他收集的对象。赵中田的妻子王晓菊说,丈夫经常早上出门,两三天不回家。 在众多收集来的资料中,有一个本子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电话号码,那是会吟唱民谣的老人的联系方式。“其中的老人十有八九已经过世了。”赵中田说,如果不收集,很多民谣就会随着老人们的离开永远埋藏在地下。 展望 大运河沉睡百年,有望重现盛世繁华 市文物局一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开启了京杭大运河世界申遗的漫漫征程。而全长97.5公里的运河聊城段注定不可缺席。 “2009年初,聊城就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市文物局副局长吴明新介绍,调查摸清运河各类遗产的保存现状、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借由运河申遗的契机,聊城大运河段又获新生。 “1901年,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断航,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和沿岸发生了很大改变,导致现在保护大运河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说,大运河河道变窄,很多居民区和其他建筑渐渐占据了原运河河道。还原遗产点(段)风貌难度很大,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 “大运河沉睡百年,借申遗的契机终于在这几年间渐渐展露昔日风采,重温运河盛世繁华。”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感慨,未来运河可能会成为全世界人民的遗产,但无论何时,大运河都是我们聊城人的骄傲。 涉及运河遗产 要听取民众意见 本报聊城9月25日讯(记者 凌文秀) 记者从文广新局获悉,10月1日,大运河保护管理将有法可依,今后,有工程建设或其他涉及大运河遗产的重大事项前,要征求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并举行听证会,公开听取公众的意见。 近日,聊城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保护管理区域内运河遗产,对违反《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的要及时纠正,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造成重大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办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政府规章,也是山东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办法》实行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价制度。在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实行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价制度。除依法批准的防洪、航道疏浚、水工设施维护、输水河道工程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造成大运河遗产山东段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