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渔民准备下网,这是个力气活儿。 | | 船上的宿舍单间仅能容身。 | | 零点,船上的伙计们还在分拣海鲜。 | | ▲准备收网。 | | ◤这一网打上来的鱼不多,混着不少不值钱的海蜇。 |
|
文/片 本报记者 潘旭业 开海后,青岛渔民忙碌起来。本月初,记者跟随渔民经过一夜漂流,体会这些海上“牧民”的艰辛生活。 6日16时30分,刚刚回港休息了3个小时的船老大肖永臣和妹夫石相玉分别驾驶两艘450马力的铁壳拖网船,从青岛积米崖中心渔港码头出发,船上还有刚刚聘来的15名渔民。48岁的老肖是青岛市黄岛琅琊镇斋堂岛的渔民,在海上干了30多年。今年春,他和妹夫一起换了一对拖网渔船,出海时共同拖一张网,收入平分。 两条大船一前一后,向竹岔岛方向海域驶去,作为船老大的老肖亲自驾船。“最右侧显示器叫探鱼器,它的另一端是个探头,安置在船底下,不但可以测量海水深度,还可以探测到鱼群。”对于出海作业的渔船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油费和人工费。“两艘船出海一天的成本接近两万元。一个人一天300元到600元,人工费总共七八千元,油费得一万元。”老肖说。 当天18时许,老肖的渔船率先在灵山岛海域下网。“这一张网有浮漂100多个,单个的浮力为20斤,这样可以托起1吨重的铁链。伙计们下网也非常费力。”老肖说。大约5分钟后,妹夫石相玉驾船靠近,两船相隔220米分开航行,共用一张长150米、宽140米的大网。“撒下网后一般要过3个小时收网,至于往哪里走,就看船长根据探鱼器作出判断了。”老肖说。这3个小时也是船员唯一能休息的时间。 21时40分,渔船开始收网,老肖的脸色有些变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网鱼不太多。渔网打开,海鲜“哗”的一声倒在甲板上,除了少许鲅鱼、刀鱼,剩下的都是不值钱的海蜇。此时,海上起风了,船晃动得厉害。临沂小伙小王在甲板上狂吐起来,他决定上岸后就换工作。 伙计们最忙的时候来了,他们将刀鱼、鲅鱼、鲳鱼、黄花鱼按照大小一条条分拣出来,然后放在冰水中洗干净,一箱一箱装好。从22时到7日凌晨1时,伙计们分拣完毕,又开始准备第二次拖网。7日凌晨2时,网在海底刮到障碍物,伙计们忙活了半个多小时,渔网被收了起来,破了一个大洞,无奈之下,老肖只好返航。 凌晨4时,渔船抵达码头,此时码头上非常热闹。老肖将海货过秤,只卖了7000多元。“这次出海至少赔了5000多元。”老肖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