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琴声悠悠觅知音
——高培芬与融古开今的诸城派古琴
  • 2013年10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几千年来,古琴伴随着人类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卓文君以琴表达爱情,嵇康面临死亡还操一曲《广陵散》,诸葛亮操琴巧设空城计……这些都是与古琴有关的千古传颂。其实,在中国四大琴派中,诸城派古琴是别具一格的琴派,也是我省音乐类唯一的世界级保护项目。而与琴结缘50年的高培芬就是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高培芬师承诸城派古琴大师张育瑾、王凤襄,几十年来潜心钻研古琴,“打谱”20多首,甚至让失传已久的《韶乐》复活。

  潜心操缦、整理琴谱
  高培芬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就喜欢弹琴。上世纪70年代,高培芬20岁时正式拜诸城派古琴第四代传人张育瑾、王凤襄为师,开始系统学习古琴。1978年,高培芬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张育瑾先生临终前,将他收藏的一张珍贵的“归凤”古琴以及大量的琴谱、日记都悉数赠送给了高培芬。其后,高培芬跟随王凤襄研习古琴13年,并精心搜集、整理了诸城琴派的所有琴谱:《桐荫山馆琴谱》、《琴谱正律》、《玉鹤轩琴谱》、《梅庵琴谱》、《梅云馆琴谱》,其中不乏孤本。
  几十年的潜心操缦,高培芬对琴有了深刻感悟:弹琴讲究环境和场合,讲究心境、环境、礼仪。“弹琴前焚香、净面、更衣。焚的是檀香,使人进入状态,真正的檀香有安神效用,很快安静下来;而净面是指弹琴前要净手净面;沐浴更衣是思想的重视,表示对艺术对听琴者的尊重、虔诚态度。而古琴有五不弹,不遇知音不弹、衣冠不整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狂风暴雨不弹。”
  高培芬称,学古琴要耐得住寂寞,要心无杂念,不能有功利思想,这样才能领会古琴曲中的真正意味。原来学习这种艺术的不多,大都是个人之间传授,所以就连知道的人也很少。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独特,它并非一般常见的表演娱乐乐器,而是融会了很多哲学、美学思想。
独树一帜的诸城派古琴
  高培芬整理的诸城派古琴琴谱中,每部琴谱包含二三十首琴曲,蔚成体系,不仅显示了诸城琴派的实力,更有利于古琴的研究传承。她还出版了诸城派古琴立体声磁带《诸城琴韵》及《诸城琴史五杰及其艺术成就》等30余篇论文。高培芬说:“作为‘诸城派古琴’目前唯一的传承人,我总觉得责任重大。”那么,远近闻名的诸城派古琴的历史是怎样的?有何独特之处?
  有人说,北人弹琴以味胜,刚劲有力;南人以韵胜,柔和有神。目前,我国四大琴派为虞山派、广陵派、诸城派、川派。高培芬称,古琴的“流派”概念是指某种艺术风格的存在。“古琴流派也称琴派,琴派的形成与地域、环境、方言、传谱、师承、琴家个性都有密切的关系,总之,琴派是真实存在的。”
  高培芬称,山东的诸城派古琴虽是以一个县级市命名,它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全国称得上“琴人”的都喜欢弹《关山月》、《秋风词》、《长门怨》、《捣衣》等诸城派古琴曲。诸城是舜的家乡,虞舜是诸城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琴家,他曾作了许多琴曲,他是中国最早提倡琴乐的人。自远古时期开始,历朝历代在诸城都活跃着古琴演奏活动,名家辈出,代不乏人。
  高培芬介绍,诸城派古琴艺术风格“古朴遒劲,刚柔洒脱,含蓄内敛,流畅韵雅”。诸城派古琴在我国琴坛创下了许多个第一,贡献很大。1911年,该派第三代传人王燕卿先生经康有为介绍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是近现代进入我国高等学府的第一位古琴教师,开古琴进大学之先河。1918年,第三代传人王心葵先生经蔡元培介绍受聘至北京大学任古琴导师,他的学生张友鹤灌制了中国古琴第一张唱片——《平沙落雁》。第四代嫡传著名古琴大师张育瑾、王凤襄先生致力于诸城派古琴艺术研究和传播,成就卓著,是诸城派古琴艺术集大成者。
打谱“复活”《韶乐》
  其实,基于古琴记谱法的特殊性,打谱成为古琴演奏者的一项独特工作。打谱时,演奏者以古琴曲为依据,分析、考证、揣摩琴曲意境,经千百遍的弹奏试验,逐步确定腔韵和句段结构,才有可能将一首失响已久的古曲展示出来。
  高培芬介绍称,“由于古琴琴谱只有音高没有节奏,要想弹奏这些曲谱,只能靠琴人‘打谱’,这需要琴人根据乐曲的意境和多年弹奏的心得经验进行二次创作,古人有‘大曲打三年,小曲打三个月’之说。中国现存的琴谱有3000多首,但是能弹奏的只有100首左右。”
  其实,对于学琴者而言,有的乐曲可师承,有的却只能“依谱鼓曲”,即琴人据谱反复弹奏、琢磨,直至句逗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此时一曲打谱才算完成。高培芬说:“古人讲,打谱时要超脱自我、超越时空,摆脱现实的审美观念。例如,要打明代的谱,就得先了解明代的古曲是什么节奏规律。仅仅学了几年的琴,不可能打好谱。打谱首先要了解一首曲子出自哪个地区、哪个派别,用的什么手法,没有字典可查,只能靠自己研究,不掌握大量的曲目不可能打出好谱。”从上世纪70年代起,高培芬跟着张育瑾、王凤襄夫妇学了19年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如何打谱。
  2001年,中国古琴第四次打谱会议认定并定名了高培芬版本《关雎》。高培芬用唐代古琴演奏的《关雎》,是根据明万历刻本《阳春堂琴谱》打谱复活的古琴曲。值得一提的是,偶然的一个机会,高培芬得到一份明代琴谱,发现上面标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共23段琴曲。后经过专家认定,这个谱子成谱年代可追至汉代,最晚至明代,是全国目前唯一的有关《韶乐》的资料。高培芬立志不遗余力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让世人也能听到美妙的《韶乐》,《韶乐》也得以在多年之后“复活”。
听琴不只是“悦耳”
  古琴历史悠久,孔子听《韶乐》达到食不甘味、“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这不免有些夸大,但其艺术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却是不容置疑的。杜甫听了琴曲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在“大众讲坛”活动的最后,高培芬给读者讲述了如何欣赏古琴。
  高培芬回忆说,1994年她有幸应邀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库房观赏了国宝级四唐六宋古琴,并且亲自上手现场弹奏了四张唐琴,甚感荣幸。使我们自豪的是,山东也有不少唐琴,如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九霄环佩”唐雷氏琴,还有现收藏于山东博物馆的两张唐琴,一张是“宝袭”月式,一张是“天风海涛”仲尼式,这张唐琴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是我国出土的古琴实物中唯一保护完整的七弦琴。其他唐琴都是传世的,唯有这一张是出土的,所以更显其珍贵。
  高培芬称,面对古代先哲留下的千古琴曲,欣赏时首先要怀有谦恭、崇高的神圣之感,用心体味和感悟,排除一切干扰,以“静者心”专注潜心于气疏韵长的琴曲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境界中,最终总会以悠闲自得心态获得“立象以尽意”,理解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高培芬称,听琴不只是“悦耳”,最重要的是使人“移情”,所谓“弹琴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就是这个意思。钟子期听琴后与伯牙结为知音就是“移情”的效果,没有“移情”古琴何美之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