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柴效武:
以房养老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 2013年10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9月26日晚,因国内舆论讨论热烈,柴效武把原本放于课程后半段的“以房养老”一课提前讲授。课间,有同学与柴效武讨论以房养老。
  仿佛一颗炸弹,9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的“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瞬间在国内舆论界引爆。这也引起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的再次关注。
  柴效武在以房养老及反向抵押贷款研究中处于国内垄断性优势地位,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柴效武曾撰写并由全国政协委员赖明提交的“以房养老”提案,引起全国各地广泛关注。这一模式被柴效武形象地归纳为“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
  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时,柴效武表示,尽管社会上出现了对以房养老“妖魔化”的倾向,但以房养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而现在一些民众争议的,不是以房养老模式,而是“倒按揭”。在国家“保基本”的养老思路前提下,以房养老是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也是对目前养老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德峰       
  政策解读不充分,给人“政府不管了”的印象

  齐鲁晚报:最近以房养老话题引发了很大争议,您关注到没有?
  柴效武:是的,可以说像一枚重磅炸弹一样。这次的争议和2006年那次还不太一样,当时我参与起草、由时任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在全国“两会”上做的以房养老提案,也曾引起过很大争论。
  有争论是很正常的,但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争论中,除了支持声和质疑声,还有一部分攻击以房养老模式的声音。有人讲这种模式是“灭绝人性”,是“谬论”。
  齐鲁晚报: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以房养老是“灭绝人性”的?
  柴效武:当然不是“灭绝人性”。以房养老模式只是对我国养老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增加养老资源。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推卸养老责任,也不能取代儿女养老的地位,根本不是一回事。
  而且,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产,在老人60岁时参加倒按揭,假设这位老人80岁去世,按照5%的贴现率,在这20年的时间里,每月可领取2000元左右。在基本的养老保障基础上,加上这些钱,确实可以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齐鲁晚报:那么在您看来,以房养老模式为何会引起争议甚至被妖魔化?
  柴效武:因为这一模式是对我国传统养老观念的一种冲击。传统上,我国一直存在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观念,而以房养老是“自己养自己”,同时又把可以作为遗产的房产提前变现,这就相当于把养儿防老和遗产继承的观念一刀切断。初次提出以房养老模式时,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一定会引发争议。
  而这次国务院印发《意见》后,因为解读得不充分,很多人形成了一种“政府不管了”的印象。从更深的层面来讲,以房养老这一模式,集中了房子、养老这两大社会焦点问题。而对这两大社会焦点问题本来就带有情绪的人,再加上“政府不管了”的印象,才招致了对以房养老模式的反感甚至攻击。

  舆论反对的是“倒按揭”,不是以房养老

  齐鲁晚报:但此前以房养老模式的试点工作并不成功。
  柴效武:大家要区分两个概念:“倒按揭”和以房养老。《意见》中提及的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实际上指的是“倒按揭”,也就是反向抵押贷款。实际上,这次大家反对的是“倒按揭”,不是以房养老。
  前几年“倒按揭”的试点工作确实做得不成功,但像售房养老、租房养老等其他以房养老的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
  齐鲁晚报:它们有什么区别?
  柴效武:一位老人如果除了拥有一套住房外,没有或缺乏其他养老金来源,可以选择将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或其他专门机构,每月从该机构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费,用于晚年改善生活之需,在他(她)去世后,这套房子就归该机构所有或处置,这就是“倒按揭”。
  而以房养老是将住房这种不动产,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实现价值流动,可以对家庭的养老保障事宜发挥相应功用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模式的实现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倒按揭”、房产养老寿险、房产置换、房产租换等30多种,虽然“倒按揭”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但两个概念绝不是等同的。

  除风险监管,“倒按揭”需政策配合和保障

  齐鲁晚报:“倒按揭”试点工作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柴效武:原因多种多样,如产品设计形式单一,没有考虑老年人多种情形做多方面、多样化设计;产品设计内容只考虑技术层面,未能顾及相关的伦理法律民俗等多种效应;事先未做市场调查,没有较好的理论探讨;产品推出前未找专家论证评审,贸然推出,缺陷问题一大堆等等。
  齐鲁晚报:看来要推广这一模式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柴效武:确实,要完善这一模式,工作量很大,问题纷繁复杂。包括评估、监管、产品设计、政策措施、中介服务等许多在试点中暴露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国金融保险机构与运营机制已相当健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也逐渐完善,能够承担开办“倒按揭”业务的重任。另外,“倒按揭”业务在国外几个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有较长的开办历史,有大量资料和经验可供借鉴。
  另外,在养老问题上,还需要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其实,就像人们对待手机一样。以前手机就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后来逐渐延伸出像娱乐、社交等多种功用。现在,“房子是用来居住的,不是用来养老的”这种观念,也需要人们慢慢打破。
  齐鲁晚报:但据了解,作为起源地的荷兰,“倒按揭”也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
  柴效武:当时这种模式是荷兰政府为解决住房问题而推出的措施,而“倒按揭”真正应用于养老并逐渐走向成熟是在美国。
  美国当初开办这项业务时,也走了比较多的弯路,许多不良机构试图借机以很低的价格收购老人的房产,使得众多老人对此业务心存疑虑。1989年,美国国会特别颁布文件,对此业务给予特殊办法。如具体的贷款业务开办中,按照老人的收入高低和房产价值做出区分,对收入和房产价值低于某一标准的穷人,专门给予财政贴息、机构经营亏损兜底等有力举措,而对收入较高、房产价值较大的富人,则不给予任何特殊优惠。同时规定开办本项业务的机构的资质,对不良机构的非法行为给予专门打击。
  经过数十年的惨淡运营,这一金融产品已经被美国民众广泛接受。2000年,美国金融机构办理了6000余份业务,而到2007年这一指标就达到10万余例。迄今为止,美国开办这方面业务的案例已经达到近百万,其中近90%的业务都是本世纪以来所开办。在美国的带动下,英法德澳加日等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开办了这一业务,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齐鲁晚报:美国经验的可借鉴之处在哪里?
  柴效武:除了对风险的监管之外,“倒按揭”是需要一整套政策配合和保障的。

  房价泡沫破裂会波及以房养老

  齐鲁晚报:既然像“倒按揭”这样的以房养老模式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您认为目前推广以房养老的时机到了吗?
  柴效武:这其实是一个客观需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快,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结果,到204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多,而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效应正显现出来,单靠儿女和货币已经难以再解决养老问题。而我国养老资源又出现了严重短缺,在养老保障上存在很高的欠账。这就需要找到新的养老方式作为补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家庭最大的财产是人力,因此“养儿防老”是当时的核心观念,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家庭的财富积累逐渐增多,“票子”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如今,我国很多家庭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且房价日益增高,住宅资产已经成为家庭的重要财富,动用这笔资源担负养老重任,就是必要必须。
  另外,我说过,以房养老并不只有“倒按揭”一种方式。
  齐鲁晚报:可不管以哪种方式,以房养老的核心都是房产,那么以房养老会不会随着房价泡沫的破裂而破裂?
  柴效武:住房是以房养老的物质基础和价值载体,房价泡沫的破裂会导致以房养老行为的破裂,这是对的。但是我认为,房价的整体性破裂在我国是不会出现的。
  因为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们也趋于追求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我国有数亿的农民要进入城市,每年六七百万大学毕业生,都将留在城市里工作,很少有到农村生活工作的。再者,中国的土地资源稀缺,通货膨胀的推高、货币币值的持续下跌等,这些都导致城市的房价持续上涨而非下跌。
  当然在某些城市,房价连年炒作过高,泡沫过大,经济增长势头失去支撑,出现房价大幅下跌的现象也会出现。对此,在实施以房养老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有所监控和关注。
  齐鲁晚报:如此看来,政府部门在以房养老中的参与也很重要。
  柴效武:是这样的,以房养老是个系统工程,绝非保监会组织,寿险公司简单出面研发推广产品,就可以承担这一重任。它需要由国务院牵头协调,国家发改委、住房建设部、国土部、民政部、老龄委、金融保险界、研究机构乃至社会文化机构等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
  齐鲁晚报:在这一模式成熟之后,老年人在选择这些养老产品时应该注意什么?
  柴效武:需要强调的是,在基本养老保障之外,不管是以房养老还是其他的自主养老方式,都像是自助餐一样。以房养老模式的推出,目的在于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所以,不管何种产品,都要根据退休收入等多种因素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也是自己心里最能接受的产品。
  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养老收入,更需要情感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子女养老永远是最好的方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A01版:重点
 A02版:重点
 A03版:假日观·暗访
 A04版:假日观·服务
 A05版:假日观·样本
 A06版:身边
 A08版:娱体·文化
 A09版:专版
 A10版:娱体·文化
 A11版:娱体·运动
 A12版:娱体·运动
 A13版:娱体·体彩
 A14版:天下
 A15版:天下
 A16版:广告
 B01版:深读
 B02版:深读
 B03版:深读
 B04版:深读
 B05版:深读
 B06版:青未了
 B07版:青未了·写作
 C01版:今日济南
 C02版:抢眼
 C03版:今日济南·抢眼
 C04版:今日济南·都会
 C07版:今日济南·华不注
 C08版:今日济南·华不住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抢鲜看
 J03版:今日烟台·抢鲜看
 J04版:今日烟台·民生
 J05版:今日烟台·焦点
 J06版:今日烟台·关注
 J07版:今日烟台·24小时
 J08版:今日烟台`·24小时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 身边·消费
 R03版:今日日照·专版
 R04版:今日日照·让快乐飞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城事
 W03版:今日威海·速览
 W04版:今日威海·城事
 W06版:今日威海·社区
 W07版:今日威海·热线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