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礼失求诸于野 中国流失的很多好东西,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反而有所保留。那里原来处于汉文明的边缘地带,他们抱着学习的态度,漂洋过海到中国学习,所学到的每一点可以说都来之不易。他们因此就格外珍惜一些东西,并且牢牢记住了,记到现在。 同一片大陆上也有这种情形:中原地区丧失的一些好东西,在东夷就可以找到很多,反过来让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就像当年孔子说的,“礼失求诸于野”。现在我们失去的“礼”太多了,有的存于边缘,到韩国和日本这些地方待一段时间,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然,韩日也有各自的问题,我们只是从中原失礼的意义上说一下。 比如,我们这边有一个毛毛躁躁的孩子,他的粗野和愣劲儿我们都很容易想象,因为这样的孩子很多。可是他到韩国去留学,不出一两年就变得彬彬有礼了。我们见过不止一个这样的活生生的例子。 讲到地区和民族的文明、文化,讲来讲去反而容易让人糊涂。比如前一段热衷于谈“先进文化”,一打开电视就一定要出现一群老太太描得满脸通红,拿着扇子在扭。当然,给“先进文化”配图很难,但也不能总是请出一群扭动的老太太。 还有,谈到一个地区的“现代”和“繁华”,画面上通常就要出现一些刺眼的闪灯、旋转的舞台,特别是要有一群跳舞的人、光着膀子唱歌的女人。总是如此,大同小异。 谈到文化,有什么更生动、更具体的事物可以告诉我们?当地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劳动,还有书籍与民众生活关系的展示,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列举一下? 文化是很抽象的,又是很具体的。它的水准和状况究竟如何,莫过于观察日常生活和人群面貌了,它在我们习而不察的细节和角落里表达得清清楚楚。走在大街上,如果跟海外一些较好的地区相比,会感觉“文化”两个字是多么的具体。不同地区的人神情就不一样——比如武咋咋的一群面孔,让人很快就会感觉到文明驯化和教养的程度如何。苛刻一点讲,许多人还是一些“生坯子”。 如果仅仅是按比例看,我们这儿一座城市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很多了,但是,总也解决不了举手投足间流露的那种粗野气。看来,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只要形成了一种氛围、一个群体,其中的个体如果不是足够优秀的话,他表现出的大致还不会是文明教养的差别,而更有可能跟从和化进相对野蛮的当地风习中,有一种向下的趋同性。比较起来,我们这里还是嘈杂了一些,总也安静不下来。何止是声音,刚才讲过,他们脸上的神情就不对劲。 文化素养较高的地区,人的神情会比较自然放松,会安详一点,举止也安稳收敛一点,动作的幅度也不会特别大。 人如果生活在比较野蛮的地方,就必然要生出对这种环境的戒备心,时间长了,他们的神情与举止也就变了。 所以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风气,人说话的语气还有脸上的神情,是最能说明社会文明程度的——这里面哪怕只有一点点差异,要改变,可能就要花费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文明的汤水要调养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需要的时日将是很漫长的。 举个例子,在公共场所我们常常看到一群等电梯的人——他们百分之九十都会堵在电梯口,根本不考虑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不考虑先下后上的问题,也不会自觉排队,不会礼让孕妇和老人儿童,而且他们当中总有几个人在大声喊叫,或者随地吐痰。 这样的一个群体,离现代文明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可是我们这里有一个可怕的误解,认为只要富裕起来了,只要有了大把的钱,一切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粗劣的人手中的钱越多,对世界的损害也就越大——当他们贫弱无力的时候,世界倒会更安全一点。 敬畏食物 现在有些学问高深的人,也注意从最基本的传统经典开始学习,并用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像一些家训、一些幼年启蒙读物,有的需要扬弃,也有的可以借鉴,不妨拿过来好好用一下。里面有一些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是过于严格了,但想一想有的是巩固文明的,有的是意旨深远的,都通向了伟大民族的精神源路。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有了这样的思维,难得不去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文明传统,难得不产生敬畏。 但是现在这种敬畏我们不但没有了,而且相去遥远,连个踪影都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是怎样的?单讲吃饭,刚刚有点东西可以挥霍了,有些官商场合就像当年的慈禧太后差不多,奢侈到吓人的程度,又哪里止于“吃一观三”?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些频频举行的豪宴、那些财大气粗的权与钱的酒席,除了有一种犯罪感,再就是疼和憎,是担心上天的诅咒,恐惧报应的厄运。 一个人能吃多少?不过是那么一点点,可是菜要一道接一道上,桌子比乒乓球台还要大,菜色无数,不得不让专门的服务员把菜摆在稍远一点的地方,不断地端过来调换,这样最后吃掉的还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都要扔掉。 这个情景反衬的回忆,就是同一片土地上残忍地饿死、吃糠咽菜的一群群人。而对食物的敬畏,却曾经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到海外一些地方,时常能感觉到这种敬畏的存在。比如,他们通常使用很小的碟子,生怕食物剩掉。如果剩下扔掉,他们觉得不仅是浪费,而且直接就是对食物的不敬。在韩国,对方在宴席上常常对客人介绍食物,这是哪里产的、多么好等等,他会这样强调。于是有人嘲笑他们,说无论端来多么简单的食物,都会说:“好东西呀!很贵的!” 是的,食物就应该是很贵的——很宝贵的。 对食物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要损失掉自己的生命来到人的面前,变成食物,让我们果腹。想一想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它毕竟也是一生!一条黄瓜、一个地瓜、一条鱼、一只羊……它们终止了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人的食物。 该不该敬畏食物?我们明白了这些,才会理解西方常常出现的场景:吃饭前群体祈祷并感谢上帝赐给食物;还有那些宗教人士,他们宰杀生灵的时候,会轻念一句话,然后再做。这里面表现了多少的无奈和悲哀。我们甚至相信,只要人类不能终止吞食其他的生命,也就不会结束自己的巨大苦难。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