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艾香 再次见到他,他已是个疯子。我看着他,这个高高瘦瘦的青年,悲伤不能自已。 有一个形象,我始终是记得的。那是几年前,我认识一个小孩,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学生。我问起他的学习时,他用了“比拼”这个词。他眼睛专注地看着一个地方,狠狠地说,我要好好学习,期末考试是一个大比拼,在这场大比拼中,我要拿第一。然后,他瞪着眼,直望着我。我不知该说什么。事实上,他的学习也确实很好,常常拿第一。我想说几句表扬的话,可没有说出口。因为我当时心里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我感觉一个小孩子不应该是这样的,小小年纪,就进入了拼搏的沙场。而且是比拼,这个“比”字很重要,这个“比”字的背后是一大帮人,一大帮准备战斗的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把对方打倒在地,自己成为那个战无不胜的强者,也就是第一。按说,这没什么不对,既然老师和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孩子进入这种战斗状态也属于正常。可我就是感觉不对劲。我也不知为什么。后来,我脑子里时常会闪着这个小孩子。在人生的风雨流变中,我渐渐明白了我彼时的感觉所蕴含的真义。 比拼——是一场搏杀,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在比拼中胜出,才是人尖子,才是“丛林法则”中的狮子或老虎,才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所以,人要从小孩子开始一路搏杀拼过来,无论经过多少痛苦,反正最后是胜利者,这才能成为社会上的优胜阶层。多年前这个恶狠狠地跟我说话的孩子正是这样,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了诸如此类的观念,所以才有了小大人似的要比拼出个人样来的豪迈。可平心而论,我不喜欢他。他长得挺俊,可他脸上的比拼的神情,让我不喜欢他。后来,我也常听一些父母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就不明白,起跑线在哪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比拼胜利中吗?是在孩子那恶狠狠的眼神中吗?人和丛林里的老虎羚羊等动物不同的是,人能理解更微妙的事物和更深远的爱。也就是说,人有着属于人自己很独特的东西,人不仅属于生存竞争,人还属于超越生存竞争的一种东西,那就是更深远的爱、更博大的爱。如果人沉溺于动物般的比拼,全部精力用于这个,人就丧失了他更丰富的东西,人也就不可爱了。也就是我当时对于那个孩子的感觉——爱不起来,喜欢不起来。当然,这也足以看出我的爱是有局限的,是有个人好恶的。 但“人生的起跑线”这个问题,确实常常让我思考。总觉得,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个“输”字,背后藏着的依然是杀气腾腾的比拼,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或越野赛,如果只把人生看成一场“比赛”,那这趟人生还有什么必要去经历呢?或者胜出或者失败,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胜利和失败都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人类不是为自相残杀而出生的,人类的出生应该有着更辽阔的含义。我们为什么不去试着了解这更辽阔的含义,而是沉浸在同类的“比拼”中呢?上学求知,不是为了把谁比下去,而是为了探索真理。真理是无止境的,而比拼是有止境的——对方被踩在脚下了,你还要干什么呢?敌人都死去了,你还要和谁去比拼呢?胜出的愉快是建立在对方被踩在脚下的痛苦中的。而且这种愉快是很短暂的,愉快之后又要干什么呢?该不会是去发疯吧,我好像记得金庸的电视剧里就有这么一个人“打遍天下无敌手”后发疯了。人类的命运终归不是为了发疯吧? 多年后,谁能想到,我当时对这个“疯子”的感慨,竟成了现实。再次见到他——这个当年的小孩,已经成了躁郁狂患者,从一所名牌大学病退,在家养病。多残酷的现实,多叫人怜悯的人性。我不由想,人都是要死的,可为什么活着的人不能认识这个基本的现实呢? (本文作者为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