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历史悠久,传统建筑文化积淀厚重。村中不仅有典型的山地民居,还有许多寄托精神的场所,建筑类型比较丰富。村民们在北面村口建有文昌阁,南面之山命名为文峰山,上建魁星楼。村中古街则点缀着古祠、古楼、古校、古桥、古井等。至今这些古建筑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风貌,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文昌阁】 古村八景“危阁连云” 过“礼门”不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昌阁。整个建筑为二层,下筑阁洞,上建阁楼。阁洞为浑石结构,皆用青石砌成。拱形洞门高3.3米,进深10.2米,与贯通南北的街衢大道相连。北面洞门上书“文昌阁”三个大字,古朴遒劲。上面的阁楼坐北向南,石柱石墙,为廊柱庙宇式建筑,阁前及左右有石甬道、石围栏。阁顶板瓦合瓦,脊背由十余块大形方砖透雕成二龙戏珠。建阁至今,历尽沧桑,未曾修复,依然坚固。阁檐下嵌“学宫仰止”,为道光年间章丘文人李廷棨所书。李廷棨,字戟门,东鹅庄人,曾官至京兆尹,此题刻是其在直隶深州正堂任上所作。廊柱有楹联道:“文阁览胜广聚日月之精华,慧眼识英大开天地之文章。”阁内塑文昌帝君泥塑像,温文儒雅,左右塑天聋、地哑男女神仆,庄重肃穆,谦恭勤谨,貌若恭听教诲状。内墙四周绘有彩图,东墙为众多状元魁首,身着官袍,头戴乌纱,踌躇满志;西墙为一幅龙腾虎跃图,整幅壁画颇有“腾登龙门”之意。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民间俗称“文曲星”,亦称文星。是中国古代科举士子的守护神。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魁(即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斗魁是北斗七星之第一星。《晋书》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禄、五曰司令、六曰司寇。古代星相家认为它是吉星,主大贵。后被道教尊奉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 文曲星不仅是天上的文昌六星,他和人间的梓潼结合,最后形成了文曲星。也就是说,文曲星是天上的文昌星与地上的梓潼神相结合的产物。 在文昌阁前,有凹地一块,平时常有积水而不渗,村人相传为文昌帝君的砚池,旧时士子们多来此祭拜文昌帝君。阁前尚有古碑两块,为建阁和修桥的功德碑,字已漫漶不清。 文昌阁为古村八景之一。每逢盛夏连雨之日,文昌阁上云雾萦绕,浓云低垂,不时从阁顶飘然而过,浓雾徐徐从阁洞穿越而行,文昌阁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如人间仙阁一般!故有“危阁连云”一景。
【魁星楼】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在古村南面秀丽的文峰山上,距山顶不远有一座小庙,青石砌筑,这就是魁星楼,建于道光十八年(1839年),为绍兴人朱霞设计。后朱霞“有故旋归”,朱家峪人赵振常又慨然领修而成。魁星楼与北面的文昌阁遥相呼应,形成南北对应格局。 魁星的来历,史书多有阐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魁”条: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 但是,奎星的“奎”字终究不像为首的形状,所以把“奎”字改为“魁”,叫魁星。然而,魁星还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于是就按照“魁”字的形状,塑成了一个抬起脚举着斗的鬼的形状。这就是魁星的来历。 在魁星楼旁有一碑,是记载修建魁星楼和古村历史的重要碑刻。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朱霞在建此楼时,认为此文峰山正对着天上的北斗星,因此,在文峰山的东北方向,又建坛井七桥,布局也似北斗星状,寓意“魁星砚池”。山下还有长寿泉,自山岩间涌出,泉水清澈,甜爽甘洌,长流不涸。 2002年夏秋,在文峰山顶部,官庄乡政府投资新建三层魁星楼,一层魁星,二至三层系“福、禄、寿、安”四神,成为文峰山一道新的风景。
【朱氏古楼】 财主送羊倌的大礼 朱氏古楼,位于朱氏家祠斜对过,为古村保存较好的建筑。此楼上下二层,系青石根基,青砖筑墙,中间有条石加固,小瓦屋面,小瓦梢,建筑古朴。虽经风雨侵蚀,依然坚固。 朱氏古楼何人何时建造?以前一直是一个谜团,后经多方面调查,建楼之谜终于解开。“建楼”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而“卖楼”却是朱家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嘉庆初年,朱氏家族第五支第十世朱志山,有三子,长子朱谕,次子朱访,三子朱诺。朱家峪山西边白泉村,有一财主,土地百亩,牛羊千头,朱访为财主家牧羊。朱羊倌自幼憨厚,责任心特强,他常常带羊群露宿在巴漏河边,不到三年,由八百只发展到数千只,东家发了“羊财”。朱访也得到了较高的工钱,他用这笔钱,请人在家盖楼房。过了一段时日,东家问:“你家楼房盖好了没有?”朱访答曰:“盖了一半,钱花完了。”东家安慰道:“继续为我放羊,过些日子再盖吧。”可朱访压根就不明白东家说这话的用意,一如既往地放羊。有一天,朱访回到白泉村,东家问:“巴漏河下洪水了吗?”朱访如实回答:“没有。”每隔三日,东家照原话问一次。朱访莫名其妙,他趁夜请教大伙计。 大伙计开导他:“你为东家挣了大钱,东家想厚礼报答你。”朱访茅塞顿开,朱访找到了买羊的朋友,并将有关事宜一一说妥,只等老天爷相助了。盛夏的一日,天气闷热,霎时间,大雨倾盆,巴漏河洪水汹涌而下。这时,九位买羊的朋友同时赶来,雨停后,他们分头把羊赶走了。朱访用雨布把铜钱包好,乐呵呵地回家去。 大伙计来到东家跟前,佯装气喘吁吁地说:“东家,不好了,那五百只羊在巴漏河被洪水冲走了!”又补充道:“朱访也吓得不知逃到哪里去了……”东家听罢,也佯装叹息道:“谁知老天爷和我过不去,我认倒霉吧!” 朱访用这笔钱,用了几十天盖起了一座楼。
【康熙立交桥】 现代立交桥雏形 古村朱家峪,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茂盛。尤在雨季,泉水涌动,漫地而流,溪流纵横,因而小桥颇多。有单孔桥、双孔桥,有平浪桥、登云桥,还有无数的小桥、野桥。最出名的当数村南部坛井北约200米远的两座敞肩石拱立交桥。有学者认为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说起立交桥,即两层以上的复桥,早在司马迁的《史记 留侯列传》中就有记载:“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史记 天宫书》记载:紫宫中两地架设的天桥称为阁道,有将人间帝王居住处比作天上神仙的宫阙之意。这种架空的道路,显然是一种带有立体意义的古代交通设施,称立交桥已很贴切。 古村康熙立交桥很有特色,一座在西北,建于康熙九年;一座在东南,建于康熙二十七年。相距11米,形成“八”字形,河道弯曲穿桥而过。桥不甚高,门洞高约3米,宽2米,皆用青石和黄石砌成,中间没有灰泥,而又严丝合缝地咬在一起。雨季,文峰山下寿泉涌流,汇集坛井之水,顺流而下,水流湍急,但两桥至今十分坚固。平时,桥上可以走人,桥下可以泄洪,在没有洪水时,桥下即为道路。桥下宽敞的泄洪道,同古村的整个排水系统完美地连为一体,显示了古村先民的智慧。如今,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这里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