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晏坤
上午11点半,离东部新区工地大门不远处,52岁的谭希祥安静地坐在三轮车上等客。此刻,东部新区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张宇鑫站在工地门口,等待搭车回家。作为“新区人”,他们期望这片“处女地”成为新家园,盼望着未来这里能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光彩夺目。 东部新区建成后,谭希祥打算在这里为儿子开一家羊汤馆。 本报记者 王晏坤 摄 谭希祥家住牟平区大窑街道办西吕格庄村,患有腿疾的他用三轮车拉了10年的客,虽然没发大财,但也操持着让女儿和儿子成了家,今年6月份还当上了爷爷。 谭希祥告诉记者,东部新区开发建设时他们村是最早被征地的一批,家里的5亩地都交给了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因此获得一笔安置费用。 “一年前有人打车来东部新区这边,我还不愿过来,但从今年年初开始我自己有空时就过来转一转,看看建设成什么样了。”谭希祥说,10年前东部新区很多地方都是荒地滩涂,只有风雨虫鸣声,如今已被24小时的机械操作声替代。 因为腿疾原因,谭希祥这辈子没离开过烟台,甚至很少离开牟平,而在东部新区建设中,他深刻感受到了身边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带来的机遇。 “我儿子是个厨师,做的羊汤特别好喝,等新区建好了,肯定很繁华,给他找个地方开个羊汤馆,我给他打下手,也不用风吹日晒出来拉客了。”谭希祥说。 上午11点半,是张宇鑫从工地回家吃饭的时间。他告诉记者,从今年1月份开始,他经常上午在工地参与建设,下午回办公室整理材料,汇报情况。他本来是做东部新区的招商工作,但因为人手紧张,他被调到了建设岗位。 张宇鑫说,刚开始招商时,每次和客户谈及东部新区,他都不知道怎样用最合适的语言去形容新区。但是现在他可以开车带客户到工地看看,分析一下定位和投资优势。 “我现在正和家人商量把牟平的房子卖了,再在这里安家,作为一名建设者,我深信这里潜力无限,建成后的东部新区会像上海的浦东新区一样,亮丽夺目。”张宇鑫说。 工人为赶工期 每天睡5小时 “主楼7月份才盖3层,你再看现在,10层都不止,而且7月份雨天太多,还耽误了工期,要不然现在还能高两层。”工人师傅刘同拽起衣角擦了擦脸上的汗说,“大家都想着,无论多累,年底前必须把活干完,那样心里才踏实。” 上午11点45分,在建筑工地门口,一辆渣土车停在路旁,车上的司机歪着头睡了起来。 “老孙,可别睡了,赶紧吃饭吧,十二点了,吃完还得干活。”工人宋师傅喊了三遍,司机才微睁双眼,应了一声好。 宋师傅说,车里的司机孙德利每天平均睡五个多小时,为了行车安全,中午车开到哪里,他就见缝插针睡到哪里,有时宁肯不吃饭也要把觉补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