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扩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生活是庸庸碌碌,还是不断开拓。山东医学影像学的拓荒者连世海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生命的厚度。 1939年出生于荣成贫苦农家的连世海,14岁背井离乡,投身革命。在文登师范这所抗大式的学校里,田地边听讲,双膝上写作,顶着硝烟战火打下知识根基。1945年年初,连世海加入了八路军和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中成长。后经卫校培训,进入华东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军医助理。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秋天,解放济南的硝烟未散,他就随部队开进济南,参与接收省立医院。当时的连世海认为,自己与科班出身的医生相比,技术上有很大差距,因此他热切地盼望有一天能到高等学校去深造。机遇降临了,1950年夏天,医院党组织保送连世海到山东医学院调干班学习,一学就是三年。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首席专家、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柳澄回忆,“六十多年来,他的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都代表了当时的最前沿水平,这正是连世海教授最令人敬佩的独特风格:敢于挑战,勇于创新。” 学成回到省立医院放射科工作的连世海,又牺牲了三年多的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地回山东医学院补习生理、病理、解剖、组织胚胎等基础理论课。也正是在此时,连世海开始向传统治疗挑战,发明了直接夹取胆道蛔虫的“连氏钳”。周恩来总理闻讯后大加赞誉,并特批钢材制造。该发明获得国家科技奖。 1957年以后,连世海则先后对“胆道蛔虫”、“整复肠套叠”、“食道癌”、“胃底贲门癌”、“膈肌食道裂孔疝”的X射线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写出了十多篇论文,成为专业权威。但他深知,只有尽快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满足最广大群众的诊疗需求。1970年代,没有校舍,他跑了东郊跑西郊,请求地方和部队干校的支持。利用人家学生离校实习的机会,借宿办学;没有教师,他就和省市各大医院联系,从放射医生中挑选水平高的轮流讲课;没有教材,他发动医务界年长医生编写,组织学生刻印。笫一期训练班终于办起来了!自1974年起,先后办了6期,为全省各级医院培训了600多名放射医生。同期,1975年,山东省放射医学研究所成立。1984年,条件基本成熟时,上级又在他的建议下同意将省放射研究所改为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其十几项科研项目通过了国家鉴定,两项达到了国际水平。 作为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奠基人之一,连世海曾经先后五次走上首都国庆观礼台,多次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两次被国家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先后出席党的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013年5月16日7时,这位享年88岁的老人,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则让人久久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