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然 对于千佛山,我所期待的,不是中秋节的登山赏月,而是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所准备的山会。据说,山会是自元代开始定下的重阳节这天在千佛山举行的庙会。大概因为游人多,吸引了小商小贩,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期一周的山会。举行山会的那一周,各式各样的小吃、饰品等摊位都聚集在山下,从山门由南至北一直排到经十路,同时也顺着山脚东西方向的小路延伸一部分。参加山会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尤其是双休日,小孩被父母领着,青年男女聚在一起,都热热闹闹去赶山会。 逛山会的还是青年居多,三三两两、四五成群,一到山会就看花了眼,不知道先从哪里逛起。山会有着琳琅满目的摊位,主要以小吃和装饰品为主。我每次逛山会,总要先买上一份热乎乎的糖炒栗子,端在手里一边吃一边浏览道路两边的饰品。饰品多是以大红色为主、与佛教有关的避邪挂件,比如桃木刀、佛珠等;也有五花八门的首饰,吸引了爱美的姑娘围在一起挑选;还有一些平时不多见的工艺品,比如饽饽卡子(模具)、海南椰壳餐具、贝雕等。越是靠近山门,小吃就越多起来:新疆羊肉串、安徽臭豆腐、河南米粉、胶东手擀面和云南米线,还有千里香馄饨。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捏泥人、编草叶的小手艺摊。 千佛山景区管理人员为了避免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变成“市场”,每年都要安排热闹的节目,比如杂技和地方戏等,此外,还有传统文化展览。去年我进山观看了织布、打铁、烙煎饼等展览,虽说在织布机前摆弄了几下、买了一个铁匠刚打好的小铲子以及品尝了老式锅炉新烙出来的煎饼,可总觉得是人为组织的传统展览,总免不了一个“秀”字:老一辈人看到这些会感慨万分,年轻人看了也只觉得新奇,新奇完就抛至脑后了;因为这些东西毕竟是被淘汰了,没有了生命力的事物仅仅为传统节日添加些古香古色。但山会真要变成“农贸市场”吗?当然不会。 那年山会,我品尝着薄薄白软的云片糕在一个木制家具的摊位前驻足很久。摊主是一位老师傅,他先拿过几个零散的木架子摆好,然后只见啪啪几掌,一个整装牢固的书架瞬间形成,一根钉子都没用。周围很多观看的人都对他的“功夫”赞赏不已。回家一问才知道这叫“卯榫结构”,不用钉、胶且不受干燥或潮湿的环境影响,可几百年不变形,是木匠的上乘功夫。在山上还遇见一位雕桃木小人的老夫妇,“自己做的”,老人得意地给我介绍,随手顺着桃木的纹路雕出一个小人的形状。这些手指大小的小人,做工粗糙;弯曲倾斜的短线构成五官,表情难以琢磨;清一色双手合十,稳稳站着。我挑了四个,老人拿着我给他的那张崭新十元人民币“哗哗”地抖着,很茫然地问我:“是真的吧?”我点点头笑着走了。我想,哪还用大张旗鼓地排节目、搞展览,细微之处便可显现:传统文化的底蕴不一直就在人们自己的手里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