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马媛媛 本报通讯员 祝红蕾 董超 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管道具,又管剧务。带领自己创办的艺佳吕剧团,11年风雨无阻地在各个村庄、剧场演出近2000场。 他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姑戏的传承人,熟知200年前周姑戏的唱腔,并多次创新排演新剧目,他主演的周姑戏新剧目《神秘的笑声》获得临朐县第二届政府文化艺术奖团体奖。他就是“小戏之乡”的临朐县农民冯太平。 庄稼汉们组成的吕剧团 冯太平的老家是临朐寺头镇新台村,而周姑戏就发源于临朐县寺头镇附近地区。冯太平回忆道,小时候村里很多老人都会唱周姑戏,那高亢、优美又朴实无华曲调让他深深为之着迷,每逢有人表演,自己定会围在一旁听人唱戏。冯太平的父亲冯金喜是一名戏曲爱好者,喜欢饭前茶后哼唱一段京剧,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冯太平喜欢上了戏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吕剧红火的时期,县吕剧团经常下乡表演。只要听到哪里演吕剧,冯太平顾不上吃饭就去看戏。演员们那轻盈的云步,婉转的唱腔,生、旦、净、丑那生活气息浓郁的表演,让冯太平深深为之着迷。他常常一边干农活,一边哼唱《王汉喜借年》、《姊妹易嫁》等吕剧,自娱自乐。 2002年,几经盘算的冯太平,组织一帮热爱戏曲表演的票友,创办成立了艺佳吕剧团。“我们这些演员以前都是下庄户种地的,因为都喜欢传统戏剧这才走到了在一起。”身为团长的冯太平说,从2002年剧团组建到现在,从起初的六七人到现在的十五六个人,虽然演员流动性很大,但是依然有五六个是坚持到现在的“元老级”演员。今年62岁的李本栋是艺佳吕剧团的元老了,从创团到今天一直没离开过。“我就好这口,一天不摸摸这板鼓手就痒痒。”李师傅笑着说。 “马大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只觉得的天也转来那个地也转。为什么那太阳落在那东山下? 月出正西明了天哎明了天噢……”一曲《借亲》唱得观众心花怒放。有着一群老年观众轻打节拍,目光不离舞台上的演员。 一场戏演完,演员们卸下一身行头,团长冯太平却放松不下来,他还要思筹下一站的演出。 人员、车辆、费用、演出的节拍和场次,每一项都要操心到家。11年里,他连借带凑,几次更新了设备和乐器、演出服装。艺佳吕剧团也越来越有模有样。2002年4000元置办乐器、音响,四处借来演出戏服,走到哪里就演到哪里。2006年投资8000元搭建了舞台设施,2013年他投资近万元购进了一批正规新戏服。那些描金绣花,华彩闪烁的戏服,头面装饰,戏靴等行头,让演员们喜爱倍加,更添了劲头。他们的运输工具也从最初的摩托车,换成了一辆双排轻卡。冯太平说,几年下来,这辆双排轻卡车除了外壳没动,里面能换的都换了。 走进冯太平家的小院,就可以看见满满当当的红地毯、舞台搭板、乃至锣鼓架子等等演出装备设施。在不到20平方米内的小屋里,摆满了扬琴、司鼓、二胡等乐器,靠东墙摆着冯太平及艺佳吕剧团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奖杯和荣誉证书。小小农家院里,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他指着一套音响说,“这是宣传部赠送给我的,效果的确不错。”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经常活跃在村镇村头,那个四面漏风的露天草台,人群挤来挤去,很多面孔红得发紫,顶风赶路的印记一览无余。可人们兴奋地谈论着,从服饰、身段、唱腔到故事情节,每个细节都值得他们回味好几天。孩子们骑在父亲的肩头,前面的一片花花绿绿让他们着迷,那是个奇异的世界,离他们很近,却又很远。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地头到舞台,从舞台到地头,冯太平也忘了那些干巴巴的数字,他的眼前只有那些期盼他们演出的观众。艺佳吕剧团就这样走入了人心,成了方圆几百公里老百姓期待的庄稼汉剧团。 冯太平正在扮戏。 挣的钱全投在剧团上 为了支撑艺佳吕剧团的生存,冯太平和妻子通过打零工,做过搬运工、建筑工,“挣的钱全投在了这个剧团上了。我是个农民也没什么其他的爱好,就喜欢咱中国的传统戏曲,我不为别的,就为给咱农村人带点快乐。”冯太平说。 女儿冯艺佳自小在戏曲氛围中长大,举手投足,唱念做打都学得有模有样。提到女儿冯艺佳,冯太平难掩自豪之情。女儿寄托了冯太平对戏曲事业的期望,艺佳吕剧团就是以女儿的名字命名的。冯艺佳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学起了传统戏剧,良好的天赋让父亲更加坚定了让女儿学习传统戏曲道路的决心。冯艺佳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有时候剧团表演人手不足,女儿便会被冯太平拉来救急。有一次他给女儿下硬任务,让三天排出一部戏来,女儿累哭了,倔强劲也上来了,硬是两天两夜没睡觉把《王定保借当》给练熟了,她扮演的春兰刚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彩。《拾玉镯》、《小姑贤》等剧目,都是这么“逼”出来的。 11年间,冯太平带领艺佳剧团走过了省内多个地方,昌乐、寿光、青州、东营、临沂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演出接近2000场,观看群众达到百余万。“喜欢吕剧的人还是很多的,有时候到一个地方演出,观众会要求加场,演出都停不下来。”通常,艺佳吕剧团一个地方只表演一场,但是随着他们演出水平的提高,群众不断要求加演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老戏迷会一直关注他们的演出,新戏迷也越来越多。今年剧团在五井镇水泉村连续演9天、在付家庄连演7天。 每次他们下乡演出,锣鼓家伙一敲起来,相亲们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舞台下面,期盼着好戏开演,有许多人饭还没吃饱,就拿着一块饼边吃边看。艺佳吕剧团在蒋峪演出时,一个老汉带着挂吊瓶的孙子去看戏;那种对戏曲的热爱和沉迷一下子让冯太平想起来小时候去看戏的情景。 在东城丛家河村庙会上演出吕剧《姊妹易嫁》,演出还不到一半,突然下起了雨。演员们被突然而至的大雨弄得不知所措,互相对望着刚要停下来,这时发现舞台下的200多个村民还是痴迷地沉浸在演出中,毫无离开的意思。冯太平见状万分感动,他们一直冒雨坚持到演出结束,演员脸上的妆都被雨淋花了,衣服都湿透了。演出结束时,掌声久久不散。“只要听到观众的掌声,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冯太平说。 越来越少的人懂得老剧种 家人的支持,成了冯太平戏曲追梦路上的不竭动力。而作为周姑戏的传承人,他更觉得肩上责任重大。在临朐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提起周姑戏来,还是一往情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老剧种濒临失传,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冯太平小时候,村里有一位名叫刘一杰的老人会唱周姑戏,他就一直跟着老人学习周姑戏直到初中毕业。后来他才知道,周姑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而发源地正是在临朐寺头镇附近,周姑戏原来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缺少剧本文字记录,现在全县仅有不到10个人会唱正宗的周姑戏,已经濒临失传。目前周姑戏也成了临朐艺佳吕剧团独有的表演剧目。 为了将好听的戏曲传承下去,冯太平开始改编周姑戏,在周姑戏中加入了管弦乐,原来较为平铺直叙的唱腔里,变得悠扬婉转,更为老百姓所喜爱。《神秘的笑声》、《张郎休妻》深受老百姓欢迎,在临朐县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冯太平所在的艺佳吕剧团的周姑戏表演获得了最佳团体奖。 临朐县文化馆馆长李咏梅说,冯太平对周姑戏的改编,让周姑戏有了新的生命力。只有把剧本和唱腔保存下来,才能让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这也正是冯太平操心的事,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听周姑戏,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吕剧表演中,把传统戏剧发扬光大?1964年生人的他虽然经常练功,身手还是非常轻盈灵便,但是从扮相上已经远远不适合演小生了。而艺佳吕剧团年纪最轻的也已经四十多岁了。事实证明,戏曲在民间大有市场,在酒足饭饱之后看一场实实在在的好戏曲,成为许多老百姓的念想。特别是吕剧,其剧本贴近农村生活,且唱腔优美,冯太平说,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戏曲表演,让老百姓能看上自己喜欢的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