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主张把地方文化资源引入正式的地名素材。不说别的,如果当年“新湖”命名为“柳湖”,德州该是一种何等高雅的文化情致。特别是那些群众创造的美好的村镇名称。但是,有一些朋友担心,如果用“杏园”这类村名当成城市地名,会显得“土”,还会显得“小”……担心会把城市“地名”这篇大文章给做小了。 这种担心,是全无必要的。 证之于全国范围,地名来源,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曰,历史既有地名,这类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沿革和地域方位的作用。如济南、张北、七里铺、八里庄之类;其二曰,由于重大事件、历史掌故形成的地名,如公主岭、马鞍山类;其三曰,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地名,如石家庄、周村、周口店。我所主张的“杏园类”地名,属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兼而有之类型。 当今的城市之美,已经不再以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为胜。绿色、生态,成为美之胜者。也就是说,她既需要“市中区”之繁盛,更需要“槐荫区”之葱郁。 即使首都,也不能例外。既需要东城区、西城区的重楼高耸,也需要一些富于郊野湿地情趣的韵致。这里,“海淀区”是一个范例。她原来是北京的远郊区。仅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里以水塘众多、林木丛杂为景观特点。境内有一小镇,名叫“海淀镇”。后来,北京城像摊煎饼一样,越摊越大。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选址在这里。于是,她成了古建丛集的北京城内一处颇具园林之胜的风景幽美之地。到了近世,更有北大、清华等名校择建于此,海淀,从原来意味着遥远和荒凉,一变而为富于休闲特色的游览胜地,和有着喧嚣城区所不具备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海淀小镇也变成北京的一个特色独具、拥有着谁也不能取代的水木清华之胜和文化情调高扬的“海淀区”了!这样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很能说明地名来源之嬗变过程。有谁会质疑“海淀”之美呢? 北京可以有海淀区,德州当然可以有杏园区。北京可以有通州区,德州当然应该设陵州区。姑妄言之,如果德州设杏园区,必将成为特色独具的美丽城市。绝不逊色于兄弟地市。而且,没准还会对城市文化形象方面的欠账产生特效药般的补救作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