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咋做?学生和家长说了算! |
陈毅中学实行“作业超市”,学生每天作业量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 |
- 2013年10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文/片 本报记者 程凌润 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莱芜市陈毅中学取消了学生的家庭作业,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并不赞成学校这一做法。近日,记者调查发现,陈毅中学取消学生作业是为了推行“作业超市”,家庭作业怎么做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决定,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 ◥朱振利老师向记者展示“作业超市”家校联系本。 市民爆料:陈毅中学节假日取消学生作业 近日,有市民拨打本报热线电话6380110反映,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陈毅中学取消了所有学生的家庭作业。“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时候,老师没有给我布置任何作业。”陈毅中学初中四年级的学生小马告诉记者,他们之前的作业比较多,甚至有的同学做作业到晚上十一二点,家长确实很心疼我们,但学校突然取消了我们的假期作业,家长根本接受不了,他们不同意学校的做法。 “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吐槽我们学校取消学生作业的帖子。”陈毅中学教导处主任朱振利告诉记者,莱芜某论坛上有很多关于陈毅中学取消家庭作业的吐槽贴,有不理解甚至谩骂的,也有支持的,这与前段时间教育部拟全面取消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的争论差不多。 “以前,家长嫌老师布置的作业多,说孩子做作业能到晚上11点多。”陈毅中学初四(4)班班主任谢守军告诉记者,网上说陈毅中学取消家庭作业是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的事情,取消家庭作业与学生家长抱怨学生家庭作业多有关系,现在学生仍有家庭作业。 校方说法:取消作业是为推行“作业超市”做准备 对于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取消学生家庭作业的事情,朱振利解释道称,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扭转家长对陈毅中学课业负担多的偏见,也是为推行“作业超市”做准备。“‘作业超市’是我们学校今年年初提出的概念,但由于没有细化方案,实施了一段时间就搁置了。”朱振利介绍,陈毅中学一直在探索学生课业方面的改革,在征求学生、家长、老师的意见后,他们在全校推广了“作业超市”这一模式。 据介绍,“作业超市”规定了学生在家中晚自习的具体科目和时间表,任课老师只能在该学科规定布置的当天布置选择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当天学习和身体情况选择“全部作业”、“三分之一作业”、“一半作业”、“零作业”,家长要在陈毅中学“作业超市”家校联系记录本上签字才能视为完成自习任务。 目前,陈毅中学共有58个班级,所有班级的教室中都悬挂了“作业超市”制度的牌子。在谢守军所教班级教室的后墙上,记者看到“作业超市”制度中列出了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学生和家长发现作业超标,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举报。 记者调查:学生作业量减少老师却不轻松 学生做多长时间的家庭作业合适?作业存在差异化,老师应该如何教学? “这些问题我们都考虑过,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但是老师并不轻松。”朱振利说,从这个方案起草到现在真正实施,他们经过了多次论证,还制定了相关细则,真正实施起来,老师们并不轻松。 “作业超市”有规定,英语背诵、语文阅读笔记等每天都需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在该学科规定布置的当天可以让学生在家庭晚自习完成,该学科没有家庭晚自习的时候,这些作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讲授知识点,还得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谢守军告诉记者,“作业超市”制度要求每班的班主任把每天的作业公布在班级博客上,如果不公示就被视为违规作业。 “学生的作业,必须让老师先做,如果老师在半个小时内不能做完作业,就应该减少作业量。”谢守军告诉记者,学生作业分为巩固、预习、实践三种类型,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任课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会侧重预习类和实践类的作业,在作业量上要求学生每天只能有3个科目的作业,每一科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在“作业超市”家校联系记录本找人代签,陈毅中学还通过飞信群向学生家长发布每天的作业。 相关链接: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引发社会争议 从2013年8月22日起,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将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内容涉及小学生入学、分班、考试及家庭作业,其中提及,拟全面取消小学阶段书面家庭作业。此规定公布后,立刻引来老师、家长和网友热议,家长担心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老师担心成空谈,应试制度下该不该取消家庭作业,各方观点不一。 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习进步。在减负十条出台之前,有的学校就取消了学生的书面作业,不少家人认为学生加班加点学习是应该的,而取消家庭作业会让家长担心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学生家长就会天天给孩子留作业。 减负十条出台后,这确实是这么多年减负工作中,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某中学教师称,希望教育部门能真正加强监督,把措施落到实处,还孩子们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但是若不能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不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学生还是会“每分必究”,负担仍然减不下来。 专家们则认为,减负是个“一揽子工程”,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然这个规定可能和过去的许多减负政策一样最终被架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