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校体育设施“铁将军”把门的状况,既离不开学校自身的主动而为,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可规定开放的最低时长,并向社会公示;同时,也应完善相应的问责机制,对拒不执行的学校予以处罚。 本报评论员 吉祥 公众呼吁在周末、寒暑假、节假日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声音持续多年。不过,据记者调查,很多学校对此心存顾虑,泰安市5所应向社会敞开操场大门的学校,只有一家向社会敞开大门。(详见本报A09版) 我国体育场地大多属于教育系统,大约占总量的65.6%,其中对外开放的为29.2%。如果充分利用,无疑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短板。国家和地方近年来也在政策层面力促此事。以我省为例,省级财政便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对170所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每校补助3万元,以解决体育设施更新维护等问题。 按照惯例,既然前有政策约束,后有资金补助,学校即便不积极推动,也不应该大门紧闭。从目前来看,学校之所以如此消极,除了与政策出台后教育部门督促力度不够有关,更在于学校对开放后可能带来的安全、管理问题顾虑较多。 坦率地讲,学校顾虑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但这些问题均可以通过实践中的跟进措施解决。比如,可以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责与责任权限,配以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学校最为担心的锻炼时发生安全事故为例,一些城市已经通过由政府出资购买公众责任险的方法,规避了学校的风险。 实际上,一些已经面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只要管理得当,并没有成为学校的负担,而是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增加了学校的美誉度。反观一些学校,一边在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上消极应对,一边却将校内体育设施作为赢利手段,向前来锻炼的公众收取费用。 在目前政策落实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改变学校体育设施“铁将军”把门的状况,既离不开学校自身的主动而为,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可规定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最低时长,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同时,也应完善相应的问责机制,对拒不执行的学校予以处罚。 当然,缓解公共体育设施“僧多粥少”的现状,更有赖政府部门尽快弥补欠账。政府除了要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更要尽可能盘活已有资源,推动现有体育场馆、公园等公益性场所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