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遴选,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人马斐森成为香港大学41年来的第二位非华人校长,舆论哗然。 在香港,校长难当。一年前,港大原本属意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一口回绝当港大校长。他认为,香港的大学生议论政治太多,忘却学术本分。 在作为港校翘楚的香港大学,港大校长的身份仅次于特首及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意味着地位和优渥的福利,但它同时意味着承担巨大的民意压力,既要保护学术自由,还要维持言论自由。 这让校长一职近年来如履薄冰,其吸引力也逊色不少,甚至有人不愿来趟浑水。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郑雷 为什么是他? “我出生在普通家庭,是家里面第一个大学生,通过个人奋斗走到今天。” 10月4日上午,在港大,54岁的校长候选人马斐森打起温情牌。他的脸上挂着英国人擅长的微笑,面对港大的多位老师,讲述其个人经历。 港大助理教授李纪对此印象深刻。他说,马斐森在讲述个人经历时,魅力很足,坦率、不端架子。不过仅凭这些,这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医学院院长并不能打动港大的老师。 在这场校长候选人与教职员的见面会上,老教授们对眼前这位微胖的英国人并不客气,不断将问题抛给他。 “你将如何发展人文社科?”马斐森回答,人文社科很重要,是社会所离不开的。 “他的回答很空泛,可能是不了解这边,也可能是一种策略,即作为候选人不能讲得太具体。但教授们肯定期望他回答更具体,想法更真实。”李纪说。 一个小时的见面会结束,李纪感觉到,对于英国人的表现,很多人都不满意,觉得空泛,回答模棱两可,不够诚恳。 在接下来的校友见面会上,几十位校友开始了对马斐森“轮番轰炸”。 有人提问,“你如何看待港大的远景?”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何式凝在场,虽然她认为这个问题是港大人追求名利远景的一个充分体现,却是校长所绕不开的。 在今年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名列43,这所曾经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较2010年的排名下降了22个名次,在另外两个知名度较高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港大的排名也出现了下滑。 面对这个问题,马斐森想了想,反问大家,“你们想让我回答的,是不是港大以后的排名问题?” “其实每个排名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不应该跟从这些标准,如果我们做得好,他们可以改标准。我不认为学校的远景,应该从第几名升到第几名。”马斐森说。 提问的校友不满意,说这个回答太宽泛了,有校友问马斐森,最起码你告诉我们,港大将来要和哪个大学齐名? 马斐森想了想说,伯克利大学吧,因为港大还有很多潜力可以发挥。 有校友质疑他不了解内地与香港社会的运作,此前与香港发生的关系,仅是几次短暂的访问。马斐森承认如此,但他将之视为一个“优势”。“我接手这一职位时没有任何包袱,我喜欢学习,这也是这份工作吸引我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后他又诚恳地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在与华人社会打交道的时候会征求别人的意见。”他说,自己上任后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他还举例子,“我没有任何政治立场,也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在英国过去三届的选举中,我三次都投给了不同的政党。” 当晚6时30分,港大主楼临时新闻发布厅几乎被记者占满,他们不少人从上午便一直在此守候,经过了三场饱受争议的见面会,对于眼前这位面带微笑的候选人,他们并不看好。原定的新闻发布会已被推迟了一个小时,因为要抢新闻时效,多数记者根据经验,甚至拟好了“英国学者落选港大校长”的新闻稿。 这时,港大校务委员会主席梁智鸿同马斐森一起出现,梁智鸿宣布,“校务委员会一致同意任命马斐森为下任校长,任期五年。” 现场有人感到失望,马斐森展现了他的幽默,希望记者“能不能把我拍得瘦一点,年轻一点”? 至今,很多港大的师生还有疑问:为什么三场见面会上,不满意的声音那么多,马斐森还是可以当选? (下转B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