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挑粪2000斤,平均年龄54岁 |
城市淘粪工年龄老化面临断档 | |
- 2013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城肥二处淘粪工卢爱章挑着粪桶在巷子中穿行。 通讯员 宿昊 摄 |
|
“你知道济南还有淘粪工这个职业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市民都摇头。随着社会的发展,淘粪工这个古老的工种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市区特别是老城区,尚有许多未改造的老街巷,在清疏车辆无法进入的小巷子里,淘粪工们还是在手挑肩扛,将居民旱厕里的粪便清理干净。 在山东省第十九届环卫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这个特殊的群体。济南市城肥一处和二处共一百多名从事旱厕清挖的淘粪工,年龄断层,让这支队伍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见习记者 魏新丽
环境恶劣,淘粪工希望列入特殊工种 55岁的付书华是城肥二处的一名淘粪工、市劳模。每天清晨四点不到,他就起床准备出门了。从解放东路的宿舍出发,骑电动车前往第一站——大明湖西南门。司机把车停在巷子口,老付挑着桶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把市民家里的污物担出来挑到车上去。这片的活干完后,老付又骑车赶到下一个地点继续干。 一圈转下来有七八个地方,最远到无影山路,骑车得十几里地。老付很少坐公共汽车,他说时间太早,没有公交,而且即使有公交也不敢坐,干完活身上味儿太大。担心白天干活影响市容,淘粪工的作业时间一般在早晨四点半到九点。天不亮就开始忙活,当大多数市民还在睡梦中时,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淘粪工干的活属于重体力劳动,老付说,一个扁担两个桶,一共得一百多斤。从居民家里挑到车上,有时候得走500多米。一天一个工人要挑二十多挑,才能把车装满。算下来,一个人每天要挑接近一吨的废物。平时除了上午必须干的活儿,还要随时待命,应对突发任务,如此一来劳动强度非常大。老付干了三十多年,没有节假日,春节也只能休息两天。 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淘粪工们的工作环境也特殊。臭味熏人,细菌滋生,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很多工人患上了职业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各种或轻或重的慢性病困扰着他们。将这个职业列入特殊工种,增加特殊补贴,成为很多淘粪工人的诉求。“天天跟粪便打交道,应该给我们发毒素费了。”老付笑着说,他们工资待遇不高,虽然生病有公费报销,但负担依然较重。
平均54岁,老工人陆续退休后继乏人 城肥二处的卢爱章今年54岁,是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市第四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还是省、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从事淘粪工这一职业34年了。他身体不好,带着七种病还在一线干活,说起这种情况,老卢叹道:“不干不行啊,没有接班人。”最近几年,淘粪队伍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工作量非常大,年龄也非常大。”老卢说。以城肥二处为例,淘粪工的年龄集中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年轻人很少,最大的淘粪工人今年已经60岁了。 城肥二处的谢华科长说,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统一招了几批正式工人后,后来就没有大规模招过工。八十年代成立环卫局,招工变得很困难,“旱厕清挖,脏苦累臭,一听是这活,很多人都不愿意干。”当年招的工人很多在一线一干就是二三十年,一直是这支淘粪队伍的主力。 近年来,这批老工人开始退休。谢科长说,每年都有十几人退休,到2020年,这批人中70%就都退了。“最近只有2011年招了一批合同工,19人,之后每年都进三五个复退军人。退得多,进得少,整体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小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旱厕越来越少,但淘粪这活干起来并未变得轻松,“活少了,趟子大了。”老卢这么说,“像棚户区改造后,只留下几个门,也得去,以前旱厕集中,反而好挑,现在同样的工作量,片区却大了。” 劳动强度没减,一线人员却少了,而且年纪偏大,不少人工作起来更感吃力。说起招工难,谢科长拿出一份文件,是今年的合同制工人招聘计划,还没审批成功。“现在招聘合同工要上级统一负责,我们没有自主招人的权力。经费不够的话很难招到合格的合同制工人。”谢华一脸的无奈。 城市在发展,老城区的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芙蓉街、甸柳等地,老街巷短期内都无法拆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中的旱厕将继续存在,淘粪工也将继续工作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