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贾文圆 通讯员 王秀凤 马山镇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南部,以辖区内的历史名山——马山(《左传》载格马山、隔马山)命名,马山高512.3米,是长清区内道教名山,面积88平方公里。 马山古迹众多,山顶上有春秋以来历代古建筑丰施侯庙、玉皇殿、碧霞元君祠、后土殿、马山圣母影堂等。金元以来,为全真教圣地,道教名山,据康熙《长清县志》及山巅万历碑刻载,马山是战国鬼谷子隐居之山,有鬼谷洞,古为中国古代谋略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栩教授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学艺的地方。在马山顶的石碑上刻有“上有孙庞之斗智,下有鬼谷之隐形”的记载。 巨幅植物标语气势宏伟 “毛主席万岁”巨幅植物标语位于马山东侧35°至60°开阔的斜坡上,由百万株柏树栽植而成,平均每字长235.2米,宽142.6米,南北总长764.8米,总占地面积达184584.9平方米(折合276.9亩)。近观苍松翠柏,青山掩映;远望字体苍劲,气势恢宏,该植物标语由马山当地数万名工、农、兵、学、商所栽植。 该植物标语于1959年3月栽植。当时,刚刚成立的人民公社,怀着对共产党的崇敬和爱戴,由时任公社副书记张广林、齐秉祥同志组织抽调周庙小学的美术教师张毅、石凤仙、杨兆庚、王玉香四位同志策划设计,在张毅老师的带领下,运用米尺、绳子等较原始的工具丈量,写出字的范围,先后用石灰、秫秸做标记,几易方案,最后用几千张白纸按笔画用石头压住,铺设在山坡上,人在3公里以外观察、调整,然后划线定穴,完成了栽植设计。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59年的农历3月底,组织公社53个村的村民和工、农、商、学、兵各阶层人员二万余人上山栽树,调集了马山公社苗圃和五峰公社林场的百万余株侧柏树苗。据当年参加过植树的老同志介绍:除老人和小孩以外,能动的全部都上了山,有很多人是自发去的,因为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共产党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能够上山亲自栽上几棵树是对共产党恩情的最好报答。 “毛主席万岁”五个松柏大字,长在了马山山坡上,也留在马山人民的心里。如果说这项绿化工程是政府的组织,领导的智慧,群众的心愿,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大杰作,而后来衍发的种种事件,又带有一定的与自然挈合的神秘色彩。 栽树的目的当然是要保证树的成活率,数百万棵柏树栽在35°至60°的斜坡上,浇水是不可能办到的,栽树的那几天,天空出奇地晴朗,正当人们担心的时候,两天后,天空竟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雨后人们到山上去看,百万树苗竟一棵也没有枯萎。后来有人说:是毛主席共产党的恩德感动了上天。 1976年秋天,马山上组成“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的植物突然发生了大面积的虫灾,仅两天的时间,大片柏树叶被“柏茧”啃掉。政府组织三千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灭虫保树”活动,尽管灭虫很及时,但树仍被啃得只剩下树枝和树干,人们痛心不已。据当地的老人们讲,从他们记事起,也从没听说过柏树“招灾”,这一年的9月9日,正是毛泽东同志逝世的日子,是“天灾”还是历史的巧合?1977年春,柏树竟然起死回生,并且更加茂盛。 非常巧合的是,这一年唐山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地震波及到了马山,这一天的晚上,山上掉下一块巨石,恰好砸在了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的“主”字点上,至今“主”字变成了“王”字,当地人都传言,毛泽东活着的时候是“人”,逝世后成了“神(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笔宝贵财富,2001年5月中旬,马山镇正式向世界基尼斯大全上海总部提出申请,经上海总部审核批准后于8月中旬正式命名为“植物标语‘中国之最’”。 2002年3月,当地政府筹资在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观山亭,亭内立碑以示标志和说明,亭柱上有篆体匾额“观山亭”和“南鲁北齐一山似骏马奔腾,东岱西河长城如卧龙盘踞”的竖联。2003年6月,马山景区被命名为市级森林公园,每年到公园游览者达数万人,马山山麓农业综合开发区也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观光生态园。 鬼谷洞内冬暖夏凉 鬼谷洞,又称通明洞,位于马首与马身接壤处,因战国时鬼谷先生隐居马山时住在这里而得名,是马山十大洞中最大的山洞,它贯穿马山东西,全长百余米,高的地方有七米,最矮的地方也有三米。洞内上午刮西北风,下午刮东风,冬暖夏凉,真是只有神仙才能住的地方。从东面进洞二十多米后,紧靠洞壁南边有一长三米、宽两米的天然石炕,是鬼谷子隐居时睡过的石炕,凡是经过此洞的人都要往石炕上摸一摸,想沾一沾鬼谷先生的光。鬼谷子是谁?他可不是一般的凡人,他是中国古代纵横家、军事家鼻祖王栩,他的四大高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成为战国时期的名将名相,在马山西边山下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古城遗址即学城,就是鬼谷先生授艺之所,历史上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马山西边4公里的地方。 丰施侯殿和奶奶庙都有美丽的传说 丰施侯殿是马山的主体建筑之一,此殿始建年代不详,内塑马山圣母神像,是马山一带的地方神。据山顶碑文资料记载,应早于元代,现保存完好的元代碑文为“重修丰施侯庙”碑记佐证。传说中此庙为春秋战国时,某将军奉旨东征被困于马山脚下,得一老妇人食水相济而获救,朝拜时觉得马山圣母塑像与老妇相似,遂回朝禀报皇上。皇上即封马山圣母为丰施侯,并拨款重修殿堂,再塑金身。 奶奶庙,与马山相对而望,坐东面西。今马山山坡林间,遍布一种宛如烙熟的烧饼样的石头,扁圆形,深褐色,面光滑,文脉十分丰富,颇有收藏和观赏价值。民间传说,古代有个大将奉命东征,来到马山脚下,被敌军围困,兵将已又渴又饿,精疲力尽。无计可施之际,将军抽出宝剑就要自杀。这时有个挎篮子、提瓦罐的老嬷嬷从山上下来说:“将军不能寻短见啊,你还要为国家做大事呢。俺给大伙送点儿干粮、饭汤充充饥吧!”老嬷嬷分开了烧饼,一人一个,一匹马两个。只见她从篮子里一个劲儿往外拿,里边的烧饼并不见少,饭汤即喝即有。将军正想致谢,老嬷嬷已不见踪影。只见山坡到处是烧饼,拿起来再吃,都变成烧饼样的石头了,放瓦罐的地方有一洼水,成为后来的“饭汤泉”。兵将们吃饱喝足,个个来了精神,像猛虎一样冲杀出来,敌人四下逃窜。仗打完了,将军到山顶奶奶庙休息,抬头一看奶奶塑像,与送烧饼的老嬷嬷一模一样。将军回朝后禀报皇上,皇上诏刻封马山奶奶为丰施侯,为她修庙塑像。传说今山顶石碑尚有记载。 旧时马山奶奶庙香火极盛,三月三日庙会期间,信众来自方圆百里之内,当地素有“千里泰山、百里马山”之说。山会戏曲表演一连进行6天,戏场设在官园子里,由11村庄香会轮流坐庄,出钱雇戏班子演出。旧时有“十一庄会首到一处,商商量量把戏雇”一说。戏班、舞狮、舞龙、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扮神像、二人摔跤等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1980年代始,每年农历三月三恢复了传统庙会,会期6天,每届庙会都有多达数十万人次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