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漫漫公考路 |
两年辗转六地,参加了七场考试 | |
- 2013年10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0月24日下午18点,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落下帷幕,审核通过总人数已超130万,竞争比达70:1,预计26日全部审核结束后,通过人数有望突破150万。 国考热度依然不减。多少大学生辗转千里参加公考,只为圆一个公务员梦。今天,本报将视角定格于小伙何平(化名),讲述他两年七次考试的漫漫公考路。 本报见习记者 王瑞超 决定公考源于和姐姐一次谈话 何平是聊城大学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去年大学毕业。他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大三那年已经开始为毕业去向发愁。 “无论考研、考公还是就业,都该做打算了。”犹豫不决的何平,找到当公务员的姐姐谈话,两人交流的主题就是“什么是好工作”。由于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何平早已打消了找对口企业的念头,主要纠结在跨专业考研还是考公务员。 “我当时想,考研的话,如果考不上‘985’或‘211’等名校,担心毕业后还是面临就业难。”何平说,在姐姐的现身说法劝说下,下定决心考公务员,毕竟这一职业稳定、体面、福利好。 “既然有了目标,我就全力以赴。”何平说,他是个做了决定便不会轻易放弃的人。 两年赶赴多地 参加了七场考试 2012年,何平第一次参加公考,当时报考了南京海关。第一次考试,何平准备的并不充分,以失败告终,但那次考试对他触动很大,暗下决心要加倍努力。 后来,何平相继参加了青岛选调生和烟台事业编的考试。“当时一心想考公务员,这些考试都当成练兵。”虽然进入了面试,但何平没去参加。省考报名时,为了安全起见,他报了河北和山东两地,最终均通过了初试。“当时面试时间冲突,我就选了山东。”但第一次面试,何平失败了。 日子像流水一样,在匆忙赶考中逝去。屡败屡战的何平,毅然决定明年继续考。 2013年国考,何平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面试,但不幸又一次折戟面试。这次面试虽然失败,但坚定了他继续考下去的信心。“那次以后我觉得不管笔试还是面试,心里都有底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第七次参加公考,以骄人的成绩被日照市公安局录取。 两年来,他辗转南京、青岛、河北、烟台、济南、日照,只为圆他的公务员梦想。 成功源于 平时总结积累 “从第一次国考后,我就开始总结、积累。”何平说,他发现国考的高度是其他任何考试都不具备的,所以国考后申论、行测的每个题他都做了系统地分析、整理,用专门的错题本把错误之处和正确的解题方法记录下来。 不光笔试,面试也如此。“面试就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次大考。”他说,经过多次面试后,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那种提升未经历公考面试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何平的公考秘诀 提前培养思路。“从决定考公务员那天起,我就开始订阅半月谈、南方都市报等,了解国家大事,培养写作思路。”这是何平独特的方法。他说,这是培养广度、高度的最好办法,常看报纸杂志,形成思维惯性,对以后考试很重要。 大家一块学。“公务员考试有个特点,知识面广、考试灵活,这样交流显得很重要。”何平说,他们当时是准备公考的都专门在一个自习室,大家讨论着学,互相交流碰撞,不断提高自己。 认真对待国考。“大多数考公务员的人,都觉得国考就是练练兵,希望渺茫,重点是省考。”何平说,他通过多次考试发现,省考是国考的缩影,是最好的练兵,除了国考,省考前没有一次考试能让你进步如此大。 认真总结分析。行测、申论考完一次,一定认真对答案总结、分析,扫清自己的思路死角,保证不犯二次错误。何平便是这样不断总结、不断分析,才一次次从过笔试到过面试最终成功的。 复试时考友很重要。何平说,复试时间紧,他报了辅导班,班上有选调生、村官、企业在职人员,大家一起交流,沟通、学习实践经验,对面试很重要。 本报见习记者 王瑞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