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 这个话题,出自我和宣科的一场对话。 宣科,云南丽江人,1930年生,有汉、藏、纳西族血统。民族音乐学家,潜心发掘和研究“纳西古乐”。“鬼才宣科”被称为丽江的“一张文化名片”。 这场对话,宣科将其记录在自己的《公民宣科》一书的“过招”一章中。兹摘录片断如下: 晨起,细雨绵绵,窗外景物明晰,似有轻雾穿物游走。看日历,知今天是2009年7月2日。市委领导给我带来了一位贵客,他是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小文先生。 这样的鸿儒大家来寻求对话,显然不能草率对待。我深知对方的能量,却不知道他想聊什么样的话题。这就好像给我安排的一次考试,事先不知道要考什么内容,心里没底。但我不能露怯,认输不是我的性格。我喜欢有挑战意味的生活。 叶先生先开了第一局。他一来就将了我一军。 “一个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社会得到尊重,不仅在于有钱有势,还要有文化魅力。如何推进中华文化的回归与超越,使之为我们的民族持续地积蓄和迸发力量,来酿成文艺复兴?希望听听高见。” 我开诚布公作了回答。 “不可否认我们的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最令人担忧的是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我国的中年到青年这一层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反右、‘文革’的影响,一度造成知识断代,精神空虚,这很危险。新的一代接受的是现代化教育,对传统文化不了解,盲目崇尚西方的东西,是没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中国一直有从孔孟之道以来形成的道德体系和教化途径,强调潜移默化、以理服人,礼乐是教化的重要手段。《礼记·乐记》里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我们的古人就知道,有好的音乐,群众就会归化于仁义道德;礼乐相辅相成,社会就和睦安宁。这就是中国人认可的道德教化途径,两千年来都靠它教化人民安定社会,效果相当明显。” 叶先生究竟是大学问家,他也马上引用《礼记·乐记》中的句子来推进交谈的深入。 “的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看这九个字大体就可以显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跋涉之轨迹。古人用礼崩乐坏形容乱世,其实,一切乱的根本原因是心乱,价值颠倒,人欲横流,它可能是社会变革和进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不能不克服的障碍。如果说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之后又使人被神话、异化了的话,当今时代就呼唤着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来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和谐的人,必须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世界。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中华文化可能就需要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概会伴随一个从礼崩乐坏到礼兴乐盛的过程。” 旧话重提,是因为古今中外多少智者,都有过“乐以和其声”的同感。今天我们在用民族复兴中国梦来提振全民族精气神的同时,大概还需要“乐以和其声”。 其实,《礼记·乐记》中还说过:“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是我们的先人对交响乐的描述和想象,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交响乐的认同和赞赏。作为世界经典高雅音乐,交响乐,不光属于西方,也属于中国,且早就属于中国。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应该“乐以和其声”,应该有交响乐来为她“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创造,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 正是基于这一番理想和抱负,去年,16个省市的近百位教授、将军、部长,在李岚清同志的倡导下,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乐团——“‘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我被大家推举为乐团团长。12月,我们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办了两场特殊的音乐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带来了特别的震撼。 这样大规模的聚集,当然难以长期持续,音乐会结束,乐团就解散了。但我们的理想和抱负不会散,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不会散。“聚是一团火,散时满天星”。今年,以北京、天津等地的原“‘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团员为骨干,新增数名教授,又组建了“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我继续任团长。 我们志在以生动的音乐示范和高尚的公益追求,推动高雅音乐走入大众,向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高雅音乐要在中国成为大众的艺术,成为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力量。乐以和其声,我们要为促进中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推动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礼兴乐盛”尽一份心力。李岚清同志为我们题词勉励:“做普及优秀音乐的使者,为全面素质教育做贡献——题赠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 “聚是一团火,散时满天星”,我们虽然能量有限,仅如星光闪烁,但满天星光,也能感染周围,照亮世界。 (本文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