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29日讯(记者 姜宁 王晏坤) 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的发展与市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上周颁布的烟台市金融改革规划方案中指出,在未来几年内,烟台市政府将引导本市保险业朝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从这份金融改革方案中能看出来,市政府在未来几年内是要把烟台打造成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地区。”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安澜说,“现在的烟台保险业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比方说,有公司专门做汽车险,还有公司专门做养老险。” 在鲁东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良忠看来,这份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筹建华海保险公司。“这是全国首家为蓝区经济服务的海洋类专业财产保险公司,设立之后对烟台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第一,这家保险公司是专业性的保险公司,而且顺应了当代东部地区蓝色经济区发展这一时代潮流;第二,这家保险公司的总部将设立在烟台,这是继恒丰银行之后,又一家金融机构的总部在烟台设立。” 在过去的几年中,经过一系列发展,烟台保险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趋势。到去年为止,全市共有63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突破了100亿元人民币。“但是专业化的发展模式还是比较少见的。现在各家公司的经营模式趋于同质化,基本就是这家公司今天出了一种新产品,另一家公司再过几天又出了一款一样的产品。”一位保险公司的负责人说。 不过,大力发展专业化的保险产品,是相当有难度的。“不是不愿意搞,是很多因素制约着你搞不成。” 华海财险公司已提交保监会审批 本报记者 姜宁 王晏坤
29日上午,针对华海财产保险公司的筹建情况,记者分别采访了烟台市政府金融办和烟台保监分局。目前华海财险公司已将申请材料递交至中国保监会,正在等待审批。如果通过审批,华海财险公司将被打造成全国首家海洋类专业性财产保险公司。 早在2012年7月,华海财险公司就已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当时有媒体报道,山东滨化投资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将共同出资设立华海财险公司,注册资本8.5亿元。 华海财险公司将以海洋保险为主导产品,以沿海地区为业务区域,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化海洋财产保险公司,从而扩大抗风险能力。 “目前正在筹建的就是这个公司,要将中心总部设在烟台,意义深刻。”烟台保监分局工作人员说。 “现在已将华海财险公司的审批材料报请中国保监会,正等待审批通过。”烟台市政府金融办的工作人员说。 专家看海洋类财险: 发展海洋类财险,需“政保”合作 “海洋类财产保险险种的推广,离不开‘政保’合作。”对于华海财险公司将落户烟台这个消息,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张晓微说。 “财产保险公司要为烟台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就必须依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保险种类。”张晓微说,但是这应该建立在“政保”合作的基础上,否则类似险种估计很难推广。 所谓“政保”合作,是指政府部门以实施或促进某些公共政策为目标,通过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等利益诱导机制让渡相关权益,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相关险种,真正让保险公司有兴趣参与。 在“政保”合作的主导下,做好整体规划与重点规划,建立、健全服务海洋经济的产品种类,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实现财产保险行业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共赢。 发展背后有困惑: 未来华海总部,如果迁走怎么办 一些业内专家最担心的,不是农业险的实施情况如何,而是一旦华海保险公司发展起来后,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总部迁走怎么办?一旦总部离开烟台,对烟台的金融业发展将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从长远来看,并非没有出现这类事情的可能,先不说当初平安保险公司就是从一个小地方迁到大城市的,就拿烟台来讲,恒丰银行总部不也有外迁的想法吗?作为全国首家海洋类财险公司,华海保险公司一旦做大后,想把总部迁到北京、上海、广州或者天津,完全有可能。”一位保险行业专家说。 不过,业内专家也提到了一些预防的意见。“让公司感到烟台金融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潜力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给予一定的税费方面的支持。” 专家提到,如果想让华海保险公司总部永远留在烟台,那就要在这次金融改革中“毕其功于一役”,将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定格在烟台。 记者微观察: 警惕保险业 再次“生病” 发展专业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在现在固然很重要,但是千万不可忽视对保险业的不断整风,不断将那些混乱的因子剔除出去。 烟台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虽然时常也有保险投诉问题的发生,但是首先,相比其他城市,烟台的保险投诉数量和规模较小,其次,许多保险投诉都是发生在5年前乃至10年前的陈年旧账,和现在的保险发展无关。 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冉冉上升的行业,保险业在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上各种各样的阻碍。这就需要相关方面不断地对保险业进行纠正与匡扶。 “保险是骗人的。”这句话记者听了无数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5年前或10年前那一批保险业务员把“这潭水”给搅浑了。我们要警惕“这潭水”再次变浑,警惕现在越发健康的保险业再次“生病”。 我们相信,未来,10年后或20年后,保险产品必将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市民认可的产品。 本报记者 姜宁 发展农业险 保险公司有苦衷 “力争在2014年各县市区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农业保险品种不断增加。”这是市政府金融规划方案对农业保险方面的要求。据业内人士透露,农业保险方面,正是烟台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正因为此,此次改革才会要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一既定目标。 “其实,现在相比山东省其他地区,特别是一些农业大市来,烟台的农业保险推广并不算成功,很多省里面发放的补贴资金甚至会出现发放不下去的情况。”一位保险行业内人士说。 以中国人保为首的5家保险公司现在承担了农业险的推广重任,但是他们的苦衷很多。因为农业保险产品一般都是由各级财政出资来给予一定补贴的,但是据他们透露,市里的补贴经常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省里的资金下拨了,市里的没有下发,造成了补贴款不足,到最后不能足额地发放,影响了最终的实施情况。” 其实不光是农业险,许多海珍品保险产品也遇到了同样的发展瓶颈。“海珍品养殖险必须得到财政的扶持,因为这种保险对保险公司来讲大多是赔钱的,因此没多少人愿意去搞。”据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烟台市曾经有过针对海参、扇贝养殖的一系列保险险种,但是,一方面保险本身不赚钱,另一方面有些渔民故意制造假事故和假现场来骗保费,导致最后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接手这些业务,这些保险产品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种农业险光靠我们自己弄可不行,我们光有热情但是赔得多了,谁都受不了,所以要真的解决农业险的推广问题,还得靠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业内人士提到。 本报记者 姜宁 王晏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