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真蛸幼体人工培育技术是世界公认的难题,附底期真蛸幼体死亡是制约幼体培育研究的关键技术瓶颈。虽然世界各个研究团队都在积极努力,但近年来仅有西班牙在实验室内获得了23只大规格附底期稚蛸。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大规格附底期真蛸的报道。 2009年,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头足类研究团队负责人刘永胜,开始对真蛸进行研究,那也是5年研究历程中最让他难忘的一年。因为,花2万元从福建运来的真蛸亲本,还没到达烟台就基本死光,只剩下了二十几只。 接下来的几年可谓每一年都有进步,却没有质的跨越,往往还没度过浮游期就死掉了。真蛸的幼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浮游在水表层的。第一年,剩下的二十几只真蛸,几十万个卵,最后孵化的幼体仅仅存活了8天,因为不知道真蛸幼体的“饮食”习惯,小家伙们饿死了。“当时查阅了国内外的资料,关于真蛸繁育技术的几乎是零。”刘永胜说,因为是世界难题,对真蛸的研究完全是摸索着进行的。 为了解决真蛸幼体吃的问题,他甚至到海边打捞海藻等找了20多种饵料。最后通过不断试验筛选,终于找出了4种适宜真蛸幼体食用的饵料。之后几年,真蛸幼体存活时间延长到20天、30天乃至45天。 历经5年,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培育的真蛸幼体已经存活了60天,小稚蛸已经从浮游期进入了附底期。“这对于真蛸的成长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刘永胜激动地说,通过观察发现真蛸下沉到底部,并且自由爬行的时候,心情根本无法用语言描述。 5年的时间,刘永胜和他的团队几乎都在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度过,国家统一的公休假都没过全。 本报记者 李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