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涛
在首映会上,本报专访了电影《姑娘》的导演姜涵。在“致青春”类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姜涵却表示,《姑娘》的拍摄计划远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要早的多,这部电影里她主要表现的是一种能引起共鸣的“大众情怀”。
希望《姑娘》唤起 “公众记忆” 齐鲁晚报:在宣传时,《姑娘》说自己是一部爱情、青春、励志电影,那在定位上,是否和最近很火的“致青春”类电影有着共同点? 姜涵:虽然都是青春电影,但着眼点却是不同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将整个的青春成长展现出来,而《姑娘》却只选取了高考前的这段时间,但爱情却不是这部片子的主要思想,这部片子主要想表达的是一种情怀,我想每个人都对过去有一种情怀吧。 齐鲁晚报:所以拍这部片子是为了向情怀致敬? 姜涵:对,是致情怀(笑),我们之所以选择1997年,是因为那是现今30岁上下的人经历过的时代。现在这些人正处在快速变化中,因为有变化,才有怀旧,我希望《姑娘》能够唤起他们的“公众记忆”,让他们找到当初的那种情怀。 “栖霞元素” 让人印象深刻 齐鲁晚报:影片《姑娘》在栖霞的取景占了整个电影中的多大部分? 姜涵:大部分的取景都是在栖霞,栖霞的取景占了(整个影片的)……百分之九十九(笑)。很多预想中的景色都没有拍摄出来,比如在栖霞有一个满是风车的山顶,本来打算让男一号和女一号表白时,恰巧风车的声音将表白声盖住,结果前几天风车忽忽地转,到我们上去那天,一点风也没有,所以就没拍成。其实这部电影还可以加入更多东西。 齐鲁晚报:是什么原因让咱们选择在栖霞进行拍摄? 姜涵: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编剧是栖霞人。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在北京有许多栖霞专业演员过来试镜,然后我发现栖霞方言特别的有意思,让我萌生了在栖霞拍摄的想法。第三个原因,就是山东是一个考生大省,不管是考生人数和分数都很高,虽然高考是一个全国性的话题,但选在这里拍摄我觉得更有普遍性。 烟台影视的优势 在于地方特色没有消亡 齐鲁晚报:就您看来,烟台在影视文化产业上存在哪些问题?又有哪些优势呢? 姜涵:烟台影视的优势在于,一些地方特色没有随着城市建设消亡殆尽,这些东西也是我一直想在电影里尽量传递给观众的。烟台的当地文化让我印象深刻,我也在《姑娘》里加入了很多栖霞的特色,苹果就不用说了,还有老百姓常见的贴饼子等等,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