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
黄县(现在的龙口市)三村大:北马、中村、洼(里)。北马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村,另有中心商业街,称为中心村。解放后,有了供销社,中心村取消了。解放前后,每个村三百多户,每村有自己的行政机构,隶属于北马镇。 北马大集自古在胶东是数一数二。解放前后栖霞、招远、北掖这些周遭百拉里地的地方,赶着大车的、赶着毛驴的、推着小车的、背着包裹的,也有骑自行车的,起早拉晚、披星戴月地在农历每月二、八来赶北马集,也有提前几天来安营扎寨的,因为交通方便,销售量大。 北马水陆交通方便,通向南北。向西一条大道走15里就是龙口,龙口每天有跑大连的客货船,一宿即到,这是一条连接胶东半岛和东北三省的便捷通道。北马大集是这条通道货物的集散地,它把胶东半岛的土特产品输送到东北,又把东北的工业产品销散到胶东乃至内地。 青黄公路横贯北马大街而过。烟潍公路经龙口路过北马北八里的中村村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北马向南、东南,先是丘陵后是山脉,再就是招远和栖霞,山区的五谷杂粮、四季水果等山货,十分丰富。 北马向北、向东、向西,是小麦苞米蔬菜的主产区,东北净吃胶东大白菜、大萝卜。“戴富的小黄县”是外地人的评价。这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向地下打个两三米,就是地下水。差不多每块地里都有水井,挽辘轳汲水浇地家家都能做到,真是旱涝保丰收的风水宝地。家乡的人们勤劳聪明,精耕细作。每年农历四五月份,青黄路、烟潍路两旁,先是绿油油的麦海,在春风吹拂下,泛着绿色的麦浪;端午时节就变成了金晃晃的麦浪,飘散着诱人的麦香,一片丰收的景象。秋天,大片的大白菜绿油油,嘎嘎的辘轳声此起彼伏。蓬黄掖是东北三省人力、物力供应的后勤部。民间有“黄县嘴子,掖县鬼子,蓬莱腿子”的俗语,来描绘胶东人在闯关东路上通力合作,共同打拼的情景。 北马集大,是说人多、货齐全、地盘大,下午三四点才散集。中心街路南中央是北马镇政府。北马镇是黄县的大镇,政治、经济、交通、教育都远近有名。中心街除政府机构外,就是店铺。有名的饭馆、杠子头火烧铺、水煎包铺、果子铺(卖点心)、面鱼铺、照相馆、缝纫店、杂货铺、理发店等,扯东到西,大街两旁全是买卖,有本地人开的,有西莱子(称外地人)开的,由工商联领导。我听说,他们到春节出资放礼花、组织些娱乐活动等。 赶集的日子各类货物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如布市在中心街、向西是鱼市、向东是菜市、破烂市在南村……你买什么到地儿一找就有,几年不变。俗话说,只有你用不到的,没有商家想不到的。特别是腊月集,偌大的北马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叫卖声、砍价声,人声鼎沸,街街飘着小吃的油香。南市上的爆竹乱响。有卖的、有买的、有大贩子搞批发的、有小贩子倒卖的、有逛闲集的、有偷的、有要饭的…… 遇上向东北贩白菜萝卜的,在集上看好货,讲好价钱,定好取货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大车就开进了村。有些小贩,把车放在街头空地儿,等货买好了发到车上拉走。由此就滋生了二道贩子和经纪人,可见北马大集的经营方式是多样的。 过了腊八一放假,我们逢集约上耍伴遛集耍,看卖窗花的,卖柳条编的筺呀篓呀,编的嘠哒(冬天当棉鞋),做的绣花鞋,描的纸盒,五颜六色的花布,过年祭奠的用品,给死人烧的物件……五花八门。听着讲价你来我往的对话,真是众相丛生,有趣极了,令人流连忘返。虽然没有一分钱,逛得那个劲儿,上午逛了下午逛,回家想想,交流一下,下集再逛。现在回想起来,北马集让我开始认识大千世界。 在柴火市蹲着南山老大哥和招远老大哥,守着驴架上的松材棒子卖,后面拴着小毛驴,一身破棉袄,捧着冻硬了的干粮啃。他们多是凌晨两三点钟赶着毛驴,黑灯瞎火地走着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来赶集的,卖点钱置点年货好过年。民间有狗儿山吃招远拉黄县之说,那时的南山和招远穷啊!这是不会再有的历史了,现在的招远老大哥已经是黄金大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