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城区,市民骑着橙白相间的公共自行车的情景随处可见。它们式样统一、颜色醒目,成为这座古城的一道风景。如今,出门骑公共自行车在青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公共自行车的“青州模式”也越加成熟。 从抱怨到理解支持 提供便利的同时,问题也不可避免的产生。 刷卡操作不熟练;系统设备出现了一些断电、断网,取不出车子;公共自行车出现了一些蹬空、螺丝松动;取车时站点没车,还车时车桩已满等等等等。这样的问题王有群就遇到过,白天商场前面容易“客满”,晚上小区门前也不清闲。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青州们设立了市民热线,及时解答群众投诉,同时购置了6辆调度维修车,上班时间不间断调度维修,及时解决群众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民也逐步从抱怨的情绪逐步转向理解和支持。 还有一些给城事形象抹黑的事。在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的同时,也出现过多起市民故意毁坏或偷车子的情况,为此青州建成40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监控,及时为公安机关提供视频资料,破获了4起恶意破坏公共自行车和系统设备的案件。另外,由于个别中小学生及市民在在桩的公共自行车上玩耍、休息,导致车桩电子元件损坏,出现取、还车故障,调整增加维修人员加大对公共自行车站点的维修,确保公共自行车设备故障率在3%以下。 站点在及时的优化组合。胡智剑告诉记者,青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成后,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通过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很多站点车桩数量较少,群众借还车不方便,有的站点距离居民小区、商业聚集区较远,长期闲置,有的地方正在进行拆迁建设。根据这些情况,今年以来,他们对132个公共自行车站点进行了调整优化组合,对利用率较低的和在拆迁范围内的个站点进行拆除,对投诉反映较多的45个站点及时增加车桩数量。 目前,青州公共自行车数量与总人口比例是1:94,与城市人口比例是1:30。目前拥有公共自行车会员与总人口比例是1:18,与城市人口比例是1:6。然而公共自行车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区、开发区及各大景区,还没有向农村延伸。“现在公共自行车数量在城区来说基本富余,富余的公共自行车主要用于更替在线损坏、待修的自行车。目前全市总体基本达到了一个均衡状态。若向农村延伸的话数量还有很大差距。” 从靓丽名片 到必备工具 青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建立之初考虑到不能照搬复制一些大城市的模式,必须着力打造符合青州特色的建设管理运营方案,武汉等大城市的管理可以参考,但不能完全复制,潍坊作为地级市,人口数量、区域面积远大于青州,也不能完全复制青州模式,必须在参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完善。 青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宏对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电子车桩1500元,一辆自行车500元,一个小的自行车站点20辆自行车,就需投入4万元。加上防雨棚,场站建设,电力、网络等配套,一个小小的自行车站点总投资在15万元以上。“为什么许多城市推进公共自行车的工作难?难就难在投入大。越大的城市投入越大,青州市目标今年年内完成全部500个自行车站点的建设使用,做到4环以内主道路自行车站点间距不超300米。而500个站点放在济南、青岛这样的城市,可能连一个区都无法覆盖。要做到真正解决群众最后500米出行,需要投入的资金要以亿元计算。” 青州前后为公共自行车投资3000万,对于青州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特别对只投入,不产出的公益事业更是如此。而且自行车的更新换代、日常维护都需要充实、稳定的资金保障,没有政府的决心和信心,绝难成功。 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但目前企业运作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管理缺少造血功能,除去收取的部分押金和充值费外,目前还主要依靠市财政持续投入,方能维持正常的运营管理。今后,青州将逐步拓展市场化运作范围,在站点、车棚、车身进行广告招商,引进社会资金参与,解决资金瓶颈,扩展业务范围,逐步将政府完全投资变为企业市场化运作,政府进行财政补贴。 在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环保出行,减少雾霾天气,降低PM2.5,突出绿色GDP的大背景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已经不只是青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它已经成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上班一族的必备交通工具,骑着公共自行车健身休闲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青州市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公共自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