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儿童福利院生活着30多个“天使” |
爱是空气,让孩子们快乐呼吸 |
| |
- 2013年1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刚从午觉中醒来的小宝宝。 | | |
|
安静的院落,干净的走廊,这个特殊的地方,养育了一群特殊的孩子。墙上照片里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充满了天真烂漫。院子里孩子们的笑声沿着耳脉一直传到记者的内心。这群孩子生活在滨州儿童福利院,福利院成了他们唯一的家。 文/本报记者 刘涛 片/本报记者 王泽云 哄孩子入睡至少要半个小时 坐着通往福利院的公交车,马上就要认识这群孩子了,心里却有些许忐忑,不知道他们能否允许一个陌生人走进他们的生活。采访本一直放在膝间,笔停在手上,本想写下采访提纲,却不知要写什么。就这样我一直僵坐在那里约半个小时,目的地到了,而采访本上却依然空白。 刚进福利院大门,对面墙上“欢迎来我家”五个字顿时让我舒服了许多,斜前方的三层楼房就是孩子们的家。走进大厅,没有看到跑动的孩子们,没有听到他们的欢笑声,带着好奇走到二楼,才知道他们在午休。 隔着窗户望去,有些孩子已经趴在被窝里眯起了小眼,几个还没睡着的孩子,看着窗外,调皮地冲我招手。听工作人员说,孩子们刚刚睡下,每次哄他们入睡,至少需要半个小时。 走进其中一间房,七八张小床整整齐齐地排成两排,床上躺的大多是婴儿,眼睛睁得大大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在一旁哼着小曲,有的干脆就抱起来,轻拍着他们的肩膀,就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疼爱。 听工作人员讲,现在福利院有30多个孩子,根据他们年龄不同,将他们分在不同的房间。生怕孩子们爬出床外摔着,每次都有两名工作人员值班。 孩子们互爱让彼此不再寂寞 福利院的孩子们每天定点吃饭、定点上课,生活很有规律。下午1点半,孩子们午休结束,工作人员抱着刚睡醒的小孩子和他们聊天。而年龄稍大的孩子整整齐齐地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来接他们上课。 孩子们见记者过去,脸上立马洋溢起笑容,一名叫党春生的孩子还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周围的孩子,虽然口齿不太清楚,但我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待客方式。工作人员魏霞介绍,春生是这群孩子中最“机灵”的一个。 “有次我正在和同事聊天,春生听到屋内有婴儿的哭声,他立马跑进去,默默地看着哭啼的婴儿,用稚嫩的小手为他轻轻拭去脸颊上的眼泪。”魏霞说。 孩子相互间非常友爱,当记者跟随孩子上课时,他们彼此间的体贴照料让人欣慰。党欣和超超是一对好兄弟,由于超超患有脑瘫不能走动,每次只能坐着轮椅上课,党欣成了他的助手,超超到哪,他总是陪伴左右。 他们上的第一堂课是语音训练,通过看电视(动画),来练习他们的听说能力。期间,他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那声音很甜、很美。半小时后,孩子们又到康复训练室进行康复训练,党欣推着超超向训练室走,记者本打算要向前帮忙,党欣却坚决不让,他悄悄地对记者说,“你是客人,不能让客人干活。” 这群孩子中党欣是最大的,已经超过18岁,也是最懂事的一个,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很有毅力。进行康复训练时,党欣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弟弟妹妹们在球堆里玩耍,他们扔出的圆球,党欣负责一个个将它们捡起。看着他们玩得高兴,党欣也高兴地笑起来。
褔璇给记者看她的小画书。 大学生怀爱心扎身福利院 福利院的孩子,有的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福利院成了他们唯一的家。工作人员平时在和他们相处时,耐心、爱心成了他们必备的素质。 趁着孩子休息期间,记者和一位工作人员攀谈起来。宫晓珞怀着对福利院事业的崇敬,去年大学刚毕业就来到福利院工作,虽然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一开始还是让她有点不适应。 因为这些孩子很特殊,学习能力差,往往一个动作要教他们好多遍,这也让宫晓珞比同龄人更有耐心。她说,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很伟大,特别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学会一些东西时,往往让她喜出望外。有一次,一个孩子突然学会了穿鞋,让这个20出头的姑娘足足高兴了一个星期。 工作一年多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在陪孩子,唯一一次离开,是去年到济南出差,十多天没见孩子。“我想他们,他们也想我,当我回来时,孩子们跑到门口迎我,嘴里不停地叫着珞珞阿姨,那种感觉真的太好了。”宫晓珞说,在她眼中,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她早已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记者临走时,工作人员说,平日里,许多好心人来看望这些孩子,有的还被人领养。这些孩子成人后,如果还没有被领养或寄养,就要转到社会福利院,在那里,他们将度过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