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正是我从幼儿园到上小学该记事的年龄了。在济南的各种吆喝中,有一种声音现在已经消失了,那就是“倒垃圾”! 一辆卡车,每到一处,便提前从车上下来一人,手里摇晃着一个半块砖头大小的铜铃铛,到附近的大街小巷、户门院前,一边摇铃一边喊“倒垃圾”! 大人小孩子们闻声便陆续从家里端着垃圾盆、垃圾桶走到车前,交给站在车上的环卫工人。工人们倒下垃圾,便把一个个空盆空桶传递下来。有时倒垃圾的人多,车上的人忙不过来,居民们索性便自己把垃圾盆扔到车上,车上的人倒掉后,再把盆扔下。 我们小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往上丢,有时车上垃圾堆成了小山,我们力气又小,丢不上去,那垃圾盆便从车上滚落下来,倾洒了一地,我们觉得很好玩。反正事后工人们都要把地上打扫一遍的。 现在想想,那场景一定挺热闹:人们都挤在马路边的车旁,递盆的送桶的,往上扔的,往下抛的,尘土飞扬,垃圾四散。但当时就是这样,持续了好多年,印象挺深的。 那时倒垃圾也得排队按秩序。在垃圾车还未到达前,人们就已经把盛垃圾的盆啊桶的按照先来后到,在马路人行道沿边排了一溜儿。是一天一次还是上下午各一次,忘记了。这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济南市民倒垃圾的情景。至于垃圾,多是些炉灰渣。那时烧炉子很节省的,如果煤烧不透,都要把煤外面燃尽的白灰刮掉,刮到当中露出黑色的煤,再挑拣出来以便下次再用。煤灰渣以外的垃圾呢?现在想想,还真想不出来有什么别的。最多是做饭时的菜梗烂叶,恐怕也很少。因那时很少做菜吃,多是咸菜稀饭,玉米窝头,水果更是很少吃。纸屑、塑料一类也是很少。即便有,也要收集起来,买给收购废品的赚几个钱,哪还舍得当垃圾倒掉呢? 每一个牙膏皮(那时牙膏皮都是铝制的),每一双破塑料鞋,每一块废铜烂铁甚至碎玻璃,我们都当宝贝收藏着,攒多了便卖给沿街串巷来收废品的。卖个几分几角钱,便当作我们的私房钱了。要知道,当时一分钱可以买一根冰棍、三个糖豆、若干张“洋画”(印刷在一张半版报纸大小硬纸版上的彩画,可分剪成几十张一分纸币大小的画片)。但是那样的机会也很少啊。至于现在常见的废品报纸、杂志、酒瓶、塑料瓶、易拉罐、泡沫板之类,那时几乎是没有人家奢侈地要当做废品卖掉的。那时候家庭很少有订报纸的,即使订了刊物报纸,也都收藏保存了,哪会卖掉呢?要说易拉罐、塑料瓶,那时还没有用过。连玻璃酒瓶子也很少见有当废品卖掉的。为什么?上世纪六十年代,油盐酱醋酒都是买零散装的,家里一个瓶子用好几年是常有的事,哪儿会舍得当废品卖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