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上影首部故事片 瞄准农家乐 1949年5月,上海获得解放后,国民党电影机构很快被“东影”派出的钟敬之会同留守上海的于伶、徐韬等革命电影工作者接管;当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上影厂主动寻求转型,由传统的都市市民题材向农村大众题材靠拢,经过一番筛选,他们选中了由山西编剧孙谦编写的一个乡村题材剧本。很快,1950年,年轻的电影演员卫禹平、秦怡、张伐、白穆、仲星火、杨梦昶等人就被派往位于胶东半岛的山东莱阳地区,参与拍摄这部影片、也是上影厂建厂以来的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 莱阳,自古以梨闻名,清代诗人赵蜚声“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佳句,正是对莱阳梨花盛开时壮观美景的描写。梨花虽美,可环境、条件毕竟还是落后,卫禹平、秦怡等年轻人从大都会上海来到了莱阳小山村,这其中反差之大,显而易见。那段日子里,据说有的演员就住在莱阳照旺庄西陶漳村堆干牛粪的草屋里,白天与牛共舞,晚上还要听牛的反刍。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因伤复员的军人张国宝(卫禹平饰)在回乡火车上偶遇洋棉种植推广队。此刻,在他的家乡杜家庄,翻身农民分到了牲口、土地和梨园,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张国宝的父亲张老五(张伐饰)是个旧脑筋,只信老经验,不接受新事物,对于种洋棉这件事,他公开唱了反调。张老五的反对,再加上村里被斗地主杜天成(白穆饰)从中捣鬼,弄得村民们人心惶惶。张国宝的未婚妻拉英(秦怡饰)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也跟着没了主意。这时,村里的梨树偏偏又发现了虫害,村民们情绪更加低落。张老五百般无奈,只好在自家梨园里烧香求神,谁知阴差阳错,导致张国宝对拉英产生了误会。 推广队检讨了工作失败的原因,请来了对口的农业专家,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老顽固”张老五终于转变了对新生事物的认识,落后保守的村民们也都积极响应号召。大家抢着治梨树、领棉籽、种洋棉,掀起了一轮农业大生产的高潮。 《农家乐》上映后 挨了批评 当年拍戏时的主要场景之一“丁香大院”。 众多青年演员从中获益良多 拍摄《农家乐》那一年,秦怡刚好28岁。此前,她曾在陈鲤庭导演的影片《遥远的爱》中,与赵丹搭档。 与以往都市题材的影片有所不同,此次来到山东,秦怡要在《农家乐》中饰演一位新中国的农村妇女。接到这个角色后,她的心里既充满了新鲜感,同时又有一点紧张。 来到村里后,秦怡看到这儿的孩子们吃不上饭,个个瘦得皮包骨,可他们知道尊重远道来的客人,都从家里捧出最好的窝窝头,送来招待演员们。秦怡用心地揣摩起角色,还在村里找了位青年妇女干部结成了对子,两人每天形影不离,推木轮车运石头上山,一个推一个拉,齐声唱胶东小调;秦怡还向这位姐妹学会了烧灶锅、挑麦秸等农活。一个多月体验下来,秦怡仿佛变了个人,当她一身土布花袄站在摄影机前,活脱脱就是一个胶东村姑的形象。 虽然秦怡在《农家乐》中并没有太多出彩的戏份,但这部反差较大的影片还是磨炼了她的演技,为她日后演艺道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后来,秦怡又陆续主演了《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等大批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为我们塑造了一连串闪亮夺目的银幕形象。 不仅秦怡,饰演男一号张国宝的青年演员卫禹平,同样在《农家乐》的拍摄中获益良多,演惯了大上海的风月,这回要在山野乡间饰演一个土生土长的复员军人,其中的分寸自然需要好好把握。那段时间,卫禹平和白穆、张伐、仲星火等几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同龄人朝夕相处,大家同吃同住,体验梨农生活,讨论剧情角色,每一天都有心得,都在进步。影片拍摄时,卫禹平一方面展现了张国宝身上胶东人的敦厚与孝顺,虽明知父亲张老五做法失当却依然默默顺从;另一方面他也通过一些生动的设计,在与地主、二流子的较量中,在与未婚妻拉英的“拉锯”中,都展现了自己身为复员军人的英武之气,演出了张国宝率真的性格。 《农家乐》后,卫禹平先后出演《沙漠里的战斗》、《香飘万里》、《金沙江畔》等影片;随后成长为我国著名的配音演员、导演。 《农家乐》的导演张客同样值得一提。年轻时的张客由戏剧转入电影行当,由于他对解放区农民的生活还比较陌生,因此,执导《农家乐》并未能完全发挥出其艺术才能。1955年,张客导演调入北京电影学校任教;北京电影学院成立后他曾担任过表演系主任、导演系主任。享誉世界影坛的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等人,便都出自他的门下。 “自以为有了生活的‘积蓄’,就是不再去生活,也可以写个几年,更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生活,就是不学习,也可以写出东西来。因为这样,我写了些失败的作品,有的是‘可有可无’的,如《光荣人家》;有的是‘不痛不痒’的,如《陕北牧歌》;有的则犯了严重的错误,如《农家乐》……” 这段话,是《农家乐》编剧孙谦的“自我号脉”,看得出来,他对自己早期的作品颇不满意,有的还给出了很严重的诊断结果。 《农家乐》这部电影创造了影史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上影厂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登上《大众电影》封底和封面的中国影片(1950年第3期封底和第4期封面,连续两期,殊为不易)……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剧本并不是真正来源于生活,而是编剧孙谦根据从报纸、文件上得来的一些概念,确定了教育农民生产发家、提高生产、支援工业的主题,“根据这样的主题又走访了一些有关的机关,了解了一些农村的情况,就编写了这样一个适合表现这一主题的故事。然后,又从我过去的记忆中原封不动搬出了一些人物来,让他们在制定好的故事里活动”。多年后,孙谦这样回忆了自己的创作过程。 浮于想象、受制于“主题先行”,孙谦展现土改后新农村真实图景的愿望并没有能够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农家乐》上映后,有的观众认为影片过于强调科学知识而抹煞了老农民日积月累的可贵经验,电影界内部也批评这部影片“鼓吹发家致富”、“鼓励走资本主义道路”。 影片《农家乐》中有个段落,推广队的同志们坐着马车,顺着河套往村里去。镜头缓缓摇过河边的文峰宝塔(文革之初即遭毁坏),为莱阳古八景之一“文峰夕照”留下了可贵的影像资料。时隔60多年,记者来到影片拍摄地莱阳照旺庄西陶漳村,寻找岁月的旧影。当年拍戏时的主要场景之一“丁香大院”,如今被完好得保存了下来,那棵见证过卫禹平、秦怡、仲星火等人青春韶华的丁香树,也比从前长得更高、更茂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