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于丹说过:“文化文化,重点在‘化’,不在文。”既然重点是“化”,那么如何“化”?怎样“化”?“化”的途径有哪些?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旅游可以作为文“化”的途径之一。 首先,现有的文化传播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传播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枯燥单调,是“文”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化”的方式走了弯路?不用说,是方式方法问题,传播的内容“文”是优秀的,传播的方式方法却有待改进。而在文化传播方面旅游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是各种教育基地,比如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教育基地,佛寺道观则可以传播佛教道教文化,博物馆、文化馆更是包含了悠久的中华文明。通过旅游参观,访寻先烈路迹,人们既锻炼了身体、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又增长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到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获得教益,通过旅游参观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旅游参观让文化深入浅出、不再晦涩难懂,我想这也是孔夫子当年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讲学的原因之一,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世人,教育可以通过“游学”方式进行。其实,文“化”又何尝不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播?所以,旅游是文化寻求新的传播途径的突破口之一。 其次,旅游需要文化提升内涵。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灵魂,看不见却举足轻重,没有灵魂的人就是行尸走肉;旅游也一样,没有文化的旅游,山再绿也会变得光秃,水再蓝也不会有一点波澜,没有了文化的山水,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而中华大地锦绣江山,山水是不缺的,缺的是有文化、有内涵的山水,所以,在旅游行业中,我们要积极发掘特色文化,为旅游注入发展的灵魂,有了文化,旅游才能hold住。 最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文化有其内涵的优势,旅游则客源宽广,但仅有内涵或者客源是不够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味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