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皮鞋厂锅炉房蒸腾出浓浓的文化味 |
本报记者探访11处创意产业:创意让老厂房借文化还魂 | |
- 2013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原皮鞋厂锅炉房被改造成小型博物馆后,烟囱被原样保存下来。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 西街工坊承载着许多刚毕业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创业梦想。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 西街工坊是在皮鞋厂原厂房的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 济南1953在原苏联式仓库基础上改扩建。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
开放明亮的展馆、风格迥异的艺术工作室……无论是纬七路9号的创意羲古产业园区,还是营市西街的西街工坊,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日召开的第二届“泉城规划沙龙——创意产业发展与规划”交流会透露,济南目前有11处创意产业。这些创意产业现状如何?又面临哪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本报记者 喻雯 见习记者 万兵 实习生 王雪 艺术大学生扎根皮鞋厂老厂房 羲古产业园区主体虽然不大,只有三层,但层次错落的设计和水泥原色的墙面却足足地流淌出浓厚的“创意味儿”。负责人介绍,在摸索创意产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园区为了凸显“非商业化”的创意产业路线,要求商家与工作室的室内装潢要着意体现创意。 相比之下,西街工坊虽然外表乍看现代得多,更像是一般的写字楼,但走进内部,个性十足的涂鸦、粗糙的水泥墙、原厂房里裸露的管道……无一不显示着这个建筑、这个园区与一般写字楼的迥然不同。 然而,无论外观如何,这些文化产业园内部都由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创意工作室组成。从书法、摄影、舞蹈等传统门类到蛋雕、3D画等现代艺术,每个工作室尽管面积都不大,但表现出的却是与众不同的个性。除了工作室,园区还设有艺术展示区,不定期展示包括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品。 西街工坊的负责人彭岚介绍,园区为每个入驻创业大学生都提供20平米的工作室,并且在第一年免除租金,除此以外,园区还提供了专业的导师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和创业咨询服务。“比如有个原创舞蹈工作室,开始根本无法维持,就是整个团队为他们出谋划策,建议他们先兼做培训,并找来了首批的8个学生。”彭岚说。 这一系列的优厚条件自然而然吸引了不少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在此扎根。“现在已经有40个团队、共100多个大学生入驻。”彭岚说,“还有不少登记报名的大学生期待加入。”最早入驻于此的潘宏,主要承接3D、4D立体画的制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潘宏不仅带着他的团队牢牢地扎根在了这里,而且成功地实现了盈利,注册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公司。 刚入驻一个月的聂勇强也是被西街工坊的人文环境和优厚的扶持政策吸引,刚刚毕业就选择这里作为创业的起点,注册了自己的传媒公司。
苏式老仓库变身茶文化创意园 据彭岚介绍,西街工坊的建成本身源自一场“机缘巧合”。“这里原来是济南皮鞋厂,通过拍卖我们获得了这块场地,用了一年时间规划,最终在政府的引导下决定做文化产业。”彭岚说,接手时这里可以说是一片狼藉。 事实上,不仅是皮鞋厂的老厂房,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仓库如今也正在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曾经的英美糖酒公司办公楼现在成了创意羲古产业园区……饱经沧桑的老建筑和标新立异的艺术区有意无意间就连起了一根根纽带。 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奎长期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他坦言,在历史遗存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园,把老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其中,往往使之更有张力。“这本身就是资源的一种优化整合。”刘奎说。 也正因如此,各个园区在规划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原来的建筑。西街工坊仅对原有厂房的外墙和内饰进行了改造,4.5米的层高、粗糙的墙面、暴露的管道……用彭岚的话说,“现代感十足,又保留了历史和工业原貌。” 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名字“济南1953”则恰恰是来源于苏式(前苏联)仓库的建筑时间1953年。此外,园区在老仓库原有的铁路专线基础上,专门引进了几节绿皮车厢和火车头,融入“茶马古道”文化元素加以设计改造,把原有的站台就地改造成了茶吧、茶餐厅,体现出现代时尚与自然古朴相交融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