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位于济南市老城中心地区,南临泉城路,北靠明湖路,与大明湖隔路相望。它与曲水亭街两相呼应,是《老残游记》中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特色风貌的集中体现。 走在芙蓉街道上,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古韵气息。那些老建筑,那些老招牌牌匾,那些老人……
文/本报见习记者 王杰 片/本报记者 戴伟 乾隆年间就有“芙蓉街”记载 据《历下区地名志》记载,芙蓉街因芙蓉泉得名。芙蓉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金、明、清三代的济南名泉记中都将芙蓉泉收录其中。清代诗人董芸曾这样写道:“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芙蓉街兴起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始载有“芙蓉街”一名。关于芙蓉街的历史年限,众说纷纭,但有一个颇为有趣的说法:傅道津,一位研究芙蓉街历史多年的老济南人,他认为,明末芙蓉街所在位置只有一条小溪,名叫梯云溪,该片被划为明德王府的宅院。清代康熙五年,德王府的西苑被废为民宅。于是一些大户人家开始在梯云溪东岸构建民宅。 而小溪西岸原本就有许多建筑。两岸住户为方便往来,便纷纷于梯云溪上搭石板桥。随着住户的增加,石板桥越搭越多,久而久之,板板相连,梯云溪便被覆盖其上,街道的雏形就此形成。又因此处有名泉芙蓉泉,便借其名将此处命名为芙蓉街。他甚至还以此为依据,考证出芙蓉街的历史已有347年。 对于济南人来说,芙蓉街究竟经历了多少春秋已不再那么重要。人们只知道,济南的老城特色只剩下了芙蓉街,而芙蓉街的老济南味儿却也十去其八。
芙蓉街虽小,却“驻扎”着两位圣人——孔圣人与关公。二位一文一武,一左一右(“左文右武”格局),给这条精致的小巷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 芙蓉街关帝庙位于芙蓉街北首路东,正对省府东街。庙内共有八块石碑,记录了关帝庙的历史渊源。较为著名的是康熙三十四年的《建醮三年圆满碑》与康熙五十九年的《重立考棚碑记》。据史料记载,芙蓉街关帝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康熙年间就名扬济南府,“文革”期间遭废弃,一度被改造成粮店。其后它历经几次修缮,其中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09年完成。在这次重修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芙蓉泉、武库泉、飞霜泉三眼名泉。 关帝庙大殿内的关公像威严雄武,通身碧绿,以整块巨型岫玉雕制。庙内时有三三两两的人或是虔诚的香客,但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庙内庄严肃穆,街上熙熙攘攘,一条小街,两个世界。 芙蓉街关帝庙北去不远即是府学文庙。它始建于宋熙宁年间,仿照曲阜孔庙的规制而建。元代因战火而一度毁灭。明朝洪武年间重建,确定其基本建筑格局。清代,在前朝基础上几经修缮。自上世纪40年代起,府学文庙便化身为小学,先后成为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芙蓉街小学、大明湖路小学的校址。现在依稀能看到文庙正门墙壁上有“大明湖路小学”六个大字的痕迹。 文庙位于芙蓉街的尽头,与武庙的威严相比,更多的是温文如玉的君子坦荡之气。院内楼牌相互照应,错落有序。犹如四书五经,是凡每一建筑,每一题名,都须合乎“礼”字。 值得一提的是,文庙正门所对的影壁,虽是衬托,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那种沧桑感,那种饱经风霜的释然,总会引得那些多愁善感的人驻足,让他们深思。
当年曾是“埋金之街” 芙蓉街最为著名的还是她在历史上所绽放出的商业辉煌。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老济南们仍不免追忆芙蓉街当年的繁华与兴盛。 与现在不同,昔日的芙蓉街满街都是济南府知名的老字号店铺,如东亚公司、维新书局、瑞蚨祥、永吉当铺等等。这些店铺有洋行、药店、印刷局、书局、衣服鞋帽店、瓷器店、古玩铺等,各行各业的大商铺都汇集于此,那时济南人称芙蓉街为“埋金之街”。 古商业街昔日的风貌虽还依稀可见,但“埋金之街”的魂却早已丢失。而今街上的老店铺已所剩无几,玉谦旗袍店与济南“兔子王”称得上是芙蓉街上资历最老的“老大哥”了。旗袍店店面虽小,但已是百年老店,名声享誉海外,一件旗袍售价不菲。“兔子王”玩偶在济南早已流传,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还曾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