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仙寿
1959年暑假过后的新学期,我升入了小学三年级,令我铭记在心的是第一节语文课。课文是一首诗歌,题目是《夏天过去了》。说真的,五十多年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记忆力明显减退,但这首诗我仍然可以倒背如流。而且,我怀疑这是我读到的描写田园风光最好的一首诗。 说这首诗美,是因为它少了些装腔作势,没有自我陶醉的啊……呵……之类的假抒情,而是像一股清清的溪水缓缓流淌;像一朵小荷发出淡淡的清香;像一支彩笔徐徐描绘夏日的翠绿。让人们忘却夏天的燥热,并对它产生了真挚留恋的情感。正像诗中第一小节所述“夏天过去了,可是还教我十分想念。那些个可爱的早晨和黄昏,像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 诗的第二、三、四小节,则像三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你的视野当中,使你闭上眼睛脑海中随即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清早起来打开窗户一望,天空一片蓝,田野一片绿。多谢夜里一场大雨,把世界洗得这么干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大地,清新的原野,好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丹青。诗歌的第三小节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耀眼的阳光当头照着,我们在菜园里拔草。管菜园的老爷爷提来一桶茶水,还夸我们干得又快又好。”这一小节通过老爷爷的夸奖和关心,表现出学生们热爱劳动、认真拔草的活泼场面。第四小节又是一幅学生们汗流浃背之后休息的场景:“老榆树底下是个好地方,我们常常在那里乘凉。把脚伸进树下的小溪里,听知了一声声歌唱。”树影婆娑,溪水淙淙,劳动过后的一群少年把脚泡在清澈的溪水中,倾听着大树上知了此起彼伏发出一阵阵悦耳的振鸣声,多么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粗略地查阅了一下这首小诗,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长达十几年之久,可见其魅力所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正是“三面红旗”迎风招展的年代,社会充满了浮躁,那时候的诗歌大多是空洞的口号和顺口溜,这首小诗有如一股清风吹拂着人们燥热的心,使人充满了清新舒服之感,受人喜欢,记住它也是必然的。女作家方方曾说:“文革期间无法读书,唯独记住这首《夏天过去了》,印象非常深刻,诗很美,就始终印在脑海里。”,每当眼前浮现出少年时期同学们背着小手,在课堂上摇头晃脑,用近乎唱歌的语调背诵这首《夏天过去了》的时候,心中仍激动不已。
附原诗: 夏天过去了 夏天过去了, 可是还教我十分想念。 那些个可爱的早晨和黄昏, 像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 早晨起来打开窗户一望, 天空一片蓝,田野一片绿。 多谢夜里一场大雨, 把世界洗得这么干净。 耀眼的阳光当头照着, 我们在菜园里拔草。 管菜园的老爷爷提来一桶茶水, 还夸我们干得又快又好。 老榆树底下是个好地方, 我们常常在那里乘凉。 把脚伸进树下的小溪里, 听知了在树上一声声歌唱。 夏天过去了, 可是还教我十分想念。 那些个可爱的早晨和黄昏, 像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