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并轨,试点五年没挪半步 |
专家建议分三步走,机关和事业单位不能分先后 | |
- 2013年1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养老双轨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领域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动整个社会的神经,其中呼声最大的是并轨,解决养老金发放不公平的问题。就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有关部门不断“吹风”养老体制改革,究竟能否取得突破? 本报特派记者 李钢 发自北京 不公>> 机关退休比企业多拿数倍养老金 “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来了啊?”4日,退休一个月的李全胜走进之前常去的饭馆喝两盅酒,刚进门店老板就问他。“退休工资太少了,得省着点啊!”李全胜摇头叹道。 退休前,李全胜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工资6000多元,可退休后只能拿到2500元左右,“生活质量是大大下降啊!”其实,这正是许多企业退休职工的感觉。 “人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就好得多了,基本上能拿到原来工资的百分之八九十。”李全胜说,“我一个事业单位退休的邻居,退休金要六七千一个月。” 其实,一直以来,养老“双轨制”被视为极大的不公。根据有关规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按其在职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和级别工资(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有统计显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是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的2-3倍。 预测>> 期待三中全会有实质具体方案 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但五年过去,尚无一个省市出台完整的实施方案。 “试点基本上没什么进展,大都处于停滞状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基础室主任杨良初研究员分析说,这是因为试点方案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和企业相同的缴费,这样他们的养老金下降幅度较大。方案中虽然提出了建立职业年金,但无具体操作细节,具体细则至今没有出台。因此,在一些省市并未正式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甚至还遭遇部分事业单位就业群体的抵制,并轨也就不了了之。 “养老制度改革,不能再是‘小修小补’,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杨良初说。为推进养老制度的顶层设计,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委托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四家国内研究机构分别牵头进行养老体系改革的顶层设计,但对于何时能“得到解决”,人社部并未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短期内要解决并轨的问题,确实存在难度。”杨良初大胆预测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要在并轨上出台实质性具体方案的可能性不大,“但改革的方向是确定的。” 建议>> 建立完善的职业年金制度 为推动养老“并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杨良初就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议:在近两年内尽快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在2015年前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2020年前解决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问题,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和规范;2025年在我国城镇化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在并轨问题上,机关事业单位要首先建立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致的保险制度,可以由现行机构征缴和发放,只是资金分开管理,之后将两者的待遇逐步拉近,最终实现并轨。”杨良初说,这就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年金制度,不使机关事业单位从业者的养老待遇降低,然后逐步提高企业养老金待遇。 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顺序上,杨良初主张两者同时进行。“如果再把机关与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别改革、分别管理,只会增加管理成本,加剧制度‘碎片化’。此外,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起改革,可以提高制度抗风险的能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