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龙龙
7日就要立冬,济南一些供热管网也开始慢慢热了起来。可是,经七路139号楼的70多户居民此时心里却是拔凉拔凉的。集中供暖没有申请下来,还被两家热企当成了皮球,你踢给我,我踢给你。这种遭遇好比一盆凉水,一下浇灭了这70多户居民加入集中供暖的希望,而其心里的寒冷比身体上的寒冷更让人觉得可怕。 热源不足、不具备开发条件,这已经成为近年来热企拒绝集中供暖申请的第一大理由。诚然,伴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供暖、供水、供电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尤其是供暖必须要有足够的热源,而热源厂的建设速度显然跟不上居民加入集中供暖需求的增长速度。但是,一句话说多了,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像是谎言或借口的印象。此次经七路139号楼居民申请被两家热企拒绝的理由,又是热源不足、不具备开发条件,居民得到这样的答复,心里难免会打鼓。 不可否认,经七路139号楼有其特殊性,其恰好处在两家热企的分界线上,这种地方一般也是供热末端,热源不够也属正常。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且很多困难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作为服务民众的供热企业,拿到市民的申请后,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满足民众的需求,即使暂时满足不了,也应该做出合理、详细的解释,而不是一有困难就拒绝,更不应该将申请人当成皮球踢给其他人。 供热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单位,肯定要考虑自己的经营指标,但它同时又有很明显的公益性质,享受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因此,其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还应承担让市民安居乐业、温暖过冬的社会责任。 当然,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加入集中供暖,近年来济南市有关部门和各热企也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济南市集中供暖面积已达9400万平方米,集中供暖率已超六成。不过,今后肯定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居民申请加入集中供暖,希望有关部门和热企能够真正将这些市民的需求放在心上,别让他们和经七路139号楼的居民一样,身冷心也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