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咱自己这米好吃” |
残疾人夫妇自强创业,做响“黄河大米”品牌 | |
- 2013年1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李祝霞在为订户送黄河大米。 图片由张传宝提供 |
|
“万里黄河日照长,济南第一稻花香。手工插秧手工割,米甜汤黏好营养。”张传宝对老家大米的热爱,从他的这首诗里可以看出来。从2006年开始网上试卖村里的黄河大米,到将家乡大米注册成“闻韶香”,张传宝夫妇用了大约7年时间。他们不但解决了自家的生计问题,还带动了七八位残疾人朋友自力更生。 张传宝老家在济阳县曲堤镇鞠家村,与聊城妻子李祝霞在上特教中专时结缘,毕业后于2005年结婚。张传宝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股骨头坏死等病,李祝霞则因小儿麻痹症留下后遗症,走路需要拄双拐。尽管遭遇不幸,两人不怨天不怨地,婚后开起了工艺品网店,并开始从网上试卖家乡的黄河大米。 到了2009年、2010年,有了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大订单,黄河大米的销量才有起色,薄利多销的大米开始见效益。两口子把七八位残疾人朋友也拉进来一起奋斗,他们原来几乎都没有经济来源。“他们这样可以居家创业、就业,不用出门就能有一份收入。这都是助人自助、利人利己吧。”张传宝很感谢他的朋友们。 为了及时送货,两口子起早贪黑。每年从10月中旬新米上市,忙活到春节前后。“春节以后我们就不卖了,那时候米的数量不多,质量也差一些了。”李祝霞说,为保证大米质量,他们只做新产黄河大米。由于行动不便,张传宝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李祝霞则拄着双拐在外东奔西跑,运货送货。 尽管黄河大米名声在外,种植现状却不乐观。由于大米种植全程都需要管理,主要靠人工,而人工成本上涨导致了黄河大米的成本较高,在价格上没有优势。据李祝霞介绍,今年鞠家村约三分之二的水稻种植户都改种更省事的玉米了,黄河大米的产量和供应量更少了。 “外地大米是便宜些,可没咱自己的米好吃啊!”热爱家乡的张传宝说,一直想把“黄河大米”这品牌好好地做一做,尽管利润较低,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会继续做下去。 本报记者 肖龙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