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凯书画观后 署若文、觉山、觉山堂,1974年生于福建泉州。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绘画博士班,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国家二级美术师,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出版有论文集、书法集、画集多部。 近日,曾三凯的书画作品展在日照、淄博陆续拉开了帷幕,其任情恣性的书法和淡雅自然的山水,引起了观者的关注和喜爱。作为一位书画齐进的青年艺术家,曾三凯的艺术创作贴近传统却又自出新意,他的思想鲜活灵动,对书法的字形和风格都有某种趣味的把握。曾三凯的山水作品追求画意的“淡”与“幻”,松灵简淡的用笔,淡雅自然的用墨不仅凸显了其水墨心象的个性化探索,还体现了他平淡从容的处世之态。
在70后的艺术家中,书画齐头并进者并不多,曾三凯便是其中翘楚,以至六七年前,我还在负责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时,一度错把他当作书法博士研究生。而他的绘画确实也得益于对书法的深层领悟与得心应手,有人称赞他“以书入画”,我想是有道理的。 曾三凯的人物和花鸟都画得有味,但他画得最多的还是山水。他的山水画有别于20世纪融合中西追求现场感的写实派,也不同于新时期以来打通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水墨心象的新探索。论其风格体貌,似乎回归传统,但用意则在加厚文化积淀,讲求艺术质量。 他对传统的沉潜,我看要领有三:一是平淡天成、有无相生的自然观;二是前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胸中丘壑观;三是像大自然一样充满多样统一之美的笔墨观。三者中最关键的是衔接胸中丘壑与大自然生动气韵的笔墨。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他在博士论文中对潘天寿金石笔法的参悟了。 在我的印象中,曾三凯的山水画,在世纪之交已经颖脱而出,然而那时的艺术面貌与眼下的风格颇为不同。那时,他很能抓住光霭中的山形树影,但基本上是用块面表现的,水墨酣畅,光影迷离,有点夏圭“舍形而悦影”的味道,不过更加墨胜于笔。 近些年的作品,则明显突出了点线,强化了用笔,减弱了景观的现实感,彰显了布局丘壑以至笔墨与传统的密切联系。很容易使人觉得他颇得新安派弘仁、查士标的简静荒寒,又上溯沈周、倪瓒、旁参董其昌与髡残,下究黄宾虹,于黄宾虹用功尤多。不过其笔墨个性的拙中带秀,苍中带润是不同于任何前贤的。 曾三凯近年的山水画,往往有书有画,书画合璧,立轴则于诗堂题写诗句,长卷于拖尾加题,大册则题写诗句于对幅。其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同样拙秀、流动、挺劲而随意,给人的印象是以帖学行草的神韵流动为体,以碑学笔法结体的生拙跌宕为用,大有在山水画中追求林散之草书神韵的刚健虚灵之意。 中国的书法,最具有写意性,摆脱了描写物象的拘束,发挥了运动中的变化,保证了得心应手者写心的自由。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的字体,象形、会意与指事的造字思维,影响了山水丘壑的提炼与营造。书法的熟与生,碑帖的方与圆,笔势的节奏与韵律,书法的境界与格调,蕴含了写意艺术创造的奥秘。 曾三凯的书法最早学帖,大学本科快毕业的时候,经过一位老师的点拨,按笔性之所近开始学北碑,读博后又再度临帖,除去二王、米芾外,也临日本的藤原佐理和晚清的何绍基。他的“以书入画”,虽然似乎与董其昌的“笔墨之精妙”论一脉相承,但帖体碑用导致的审美趣味,已经不同于明清和近代的董其昌与“四王”的传派了。 在曾三凯艺术的厚积薄发中,目前是画外的学养胜于画内,临摹的功夫胜过写生,书法的妙悟不断启发绘画的进境。他走的路子不是以西式的写生修正传统图式以增加可感性的路子,也不是抛开传统图式法则的水墨抽象的路子,是借助笔墨以开拓胸次的路子,是在天人合一中超然物外以净化精神的路子。 这种取法乎上的目标,给他的艺术提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要求,也必然使他的艺术面貌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在中国式的写生中,从古代个性化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丘壑图式中提取状物写心的规律性经验,通过书法笔墨进一步把握当代的审美经验的趋向,可能是他再上层楼的关键所在。 画道文心—— 曾三凯书画作品展 主办:煜翰斋画廊 时间:2013年11月9日至11日 地点:云龙美术馆(淄博市张店区金晶大道170号淄博文化艺术城四楼)
|